Page 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9
如果发生必需的大额开支,贫困家庭就得借债;贫困家庭靠收入还债希望甚微,于是就借
新债还旧债。
〔 10〕
以上分析说明,城乡贫困家庭为生活机会所困,他们的生活行动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
消极态势。当今世界,各国的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的看法也都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乔纳
森·布拉德肖 ( Jonathan Bradshaw)在他的研究中曾经用 “严苛”这样的词来形容全靠社
会救助生活的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他为这些家庭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写照:他
们的食物缺乏热量,而且即使是这样的饮食,也不得不通过最严酷的自我控制来实现,即
只购买最便宜的商品并避免一切浪费。此外,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以限制其他日常用品
的支出为代价。据布拉德肖计算,这家的女主人购买衣物平均每周只能花 94 便士,这意
味着她积攒 15 年才能买一件外套,买一件睡衣则需 10 年,买一件连衣裙得 5 年,买一双
鞋得一年半。因此她必须想方设法延长衣服的寿命,或是在商品大减价时买衣服以减少开
支。除此之外,这个家庭没有钱离家度假,没有钱买书报杂志,从不看电影,买不起自行
车更开不起汽车,不能打理自家的花园,一年只能理一次发,等等。
〔 11〕
阿比吉特·班纳吉 ( 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 ( Esther Duflo)在 《贫困的
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呼吁道:要想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你就要想
想如何在迈阿密或莫德斯托 (美国的城市)每天只靠 99 美分生活。用这点钱购买你一天
所需,这并不容易。在印度,99 美分只能买 15 根小香蕉,或是 3 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
点吃的活下去吗?
〔 12〕
在 《贫穷与资产: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一书中,迈克尔·谢尔登 ( Michael Sher
raden)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可以作为本节的总结:绝对贫困的概念造就了一种 “低供
给心理”,很久以来就引导着对穷人的公共救助。这种心理更为关注对不能自食其力者提
供基本的需要,是防卫性的和危机取向的。因此,常常导致对接受救助的穷人的限制性和
贬低性的判断。正如一个批评者指出的那样:接受救助者需要别人告诉他们自己应当如何
生活。
〔 13〕
二、相对贫困何以解放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
一般认为,以绝对贫困为政策理念的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缺陷之一就
是,此类制度实际上并不能够帮助受助者脱贫,因为其政策设计的初衷仅仅是保障受助者
最起码的生活需要。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可能要从贫困研究和社会救助的源头说起。
〔 14〕
19 世纪末,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的先驱,西博姆·朗特里 ( Seebohm Rowntree)首
开以绝对主义的方法研究贫困线 ( Poverty Line)的先河。朗特里的理论是以 “有足够的
〔 15〕
东西来维持生命”的 “生存”理念为其价值理念基础的。 对此,安东尼·吉登斯 ( An
thony Giddens)解释道:这就是说,要满足所有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 “维持身体的健康
存在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这与上文迈克尔所说的 “低供给心理”,也是一个意思。
〔 16〕
具体而言,朗特里的办法是请营养学家帮忙计算可以维持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
量,然后将这些营养量转换为食物及数量,并以市场价格为所需食物定价,最后将所有的
费用加总,这就是所谓的贫困线,这种定义和测量贫困的方法被称为是绝对主义的。后来
出现了绝对贫困的范围被扩大到所有基于 “日常生活需要”来界定和测量贫困的方法。
如莫莉·奥珊斯基 ( Mollie Orshansky)的恩格尔系数法 ( Engel’s Ratio Method),虽然它
用指数的方式表达,但还是建立在对生活必需品计量的基础上,因此也被认为是绝对主义
的。 有学者指出,朗特里所依据的营养学家的建议,其实是营养学家在监狱中根据罪犯
〔 17〕
的体重维持和增减变化而推算出来的人均每日所需摄取的最低热量。朗特里曾经提出过一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