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7
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Friederich Engels)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将生活方式与生产
方式作为一对范畴提出,并且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由此被赋予了重
要的学术内涵。
〔 2〕
对于生活方式进行过深入探讨的学者,还有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 Max Weber)。
韦伯认为,同一社会阶层的成员也会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正
是把一个社会阶层与另一个社会阶层区分开来的参照。韦伯很重视社会经济条件对特定生
活方式的影响,他有意识地使用三个不同的术语——— “生活方式”以及 “生活行动”和
“生活机会”———来表达他对生活方式的观点。生活行动和生活机会是构成生活方式的两
个组成因素。生活行动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希望接受的生活方式中所作出的选择,不过实现
这一选择的潜在可能性却受到生活机会的影响。生活机会是获得特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个人的生活机会由其社会经济境遇塑造而成。
〔 3〕
国内的官员和学者在讨论与反贫困相关的议题,尤其是与绝对贫困相关的议题时,常
用的是贫困线、贫困标准 (低保标准)、基本生活需要、生活必需品等诸如此类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偏重经济学,有时会被它们带入线性思维的困境。韦伯对生活方式的研究路
径,更偏重社会学。他的这种在国内看似 “另类”的诠释方法,可能会让我们在描绘和
分析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时,表现出更强的解释力。
在进入正式的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将韦伯的概念框架在贫困研究领域再加以延伸———
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由它们的生活行动和生活机会构成。贫困家庭的生活行动,
可以再分为贫困家庭的主观努力 (积极或消极的生活行动)和客观结果;贫困家庭的生
活机会,则可以再分为主观的生活需要 (欲望)和客观的生活境遇。
在社会学领域,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还有一桩 “公案”,这就是最终决定生活方式的
究竟是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方式。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
式。但韦伯却试图挑战这一论断,他提出,是消费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实际上,马恩的
定义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是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的高瞻远瞩;韦伯的定义是社会学
的视角,是站在一般社会生活层面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解释
〔 4〕
其实是在两个不同层面的不同视角。我们会在本文中结合我们的议题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
析,看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一、绝对贫困何以规定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被政府和社会所安排的,在很多国家
都是这样……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以安排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为己
任的,在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以上所说的这个社会群体就是贫困家庭,这种制度就是社
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在以绝对贫困的理论框架作为其政策理念的基础时,在保障贫
困家庭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实际上也强制性地规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在 《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一书中,莫泰基对制订贫困标准常用的 “市场鮓篮法”,
①
表示了异议,认为其 “最大的缺点”是 “这种清单式的计算严重规限了受益人的生活方
式,自由度很少,从人权角度来看,不太合情理”。
〔 5〕
如何理解上述质疑?按莫泰基的说法,市场菜篮法的主要理念是 “制订出一系列的必
需品和服务,作为受益人每月生活不可缺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购买这些必需品所
① “ 鮓”,粤语,下饭的菜。“ 鮓篮”,普通话,即菜篮子。“市场菜篮法”英文名称是 Shopping Basket Method,也
称 “预算标准法”,Budget Standard Method。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