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27
二、本质规定的实践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展开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纲领,是在理论层面对中国
文化实践做出的最高程度的指导,那么,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探寻,则意味着通过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主题寻求恰当的现实载体与具体形式,使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能够真正落地,进入中国文化实践和文明教化的现实环节之中。由此来看,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在古今中西之间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做出科学的把握与塑造,
贯穿了党的整个文化建设历程。
(一)探寻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顾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探求,
经历了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
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认识越来越符合文化建设的客观
规律,即确立价值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价值建设为抓手夯实社会主义文化本质,
进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武装斗争,文化建设在战争环境下展开空间有限。但
是,革命时期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确立———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文化发展的主题,等等———从根本上规定了建国后党探寻社会主义
文化本质的方向。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党扭转了长期以来的 “左”倾错误,开始在社会
各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文化建设开始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文化工作的
重点逐渐聚焦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上。
正是在这一全新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
主义的重要特征,而且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创造性提出了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著名论断。他明确指出,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不加
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
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这就从理论上讲清楚了两个文明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的理论引
〔 12〕
导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实践在全国开始开展:20 世纪 80 年代初,进行了以 “五
讲、四美、三热爱”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根据邓小平提出的 “让我们的各族人
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的要求,十二届六中全会向全社会
〔 13〕
提出了争做 “四有”公民的倡议, “四有”公民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求;
〔 14〕
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
题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引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将改革开放
以来党领导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具体化为价值建设,使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以价值的维度
显现,极大巩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日常生活实践层
面上的可操作性,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具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个部分。此后,党的十七大对核心
〔 15〕
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
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
〔 16〕
层面提出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建设的基础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做出了实质性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作
“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作为
〔 17〕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 形成了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18〕
观为基本抓手推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一个阶段以来党从价值
6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