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23

文化的有效结合点。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实现手段的创新。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手段、加速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时效、拓宽了
             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范围,因此,要利用好技术、平台等推进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提升
             意识形态工作的灵活性、时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形式创新、方法创新等手段推动意识
             形态工作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建党一百年以来
             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
             重要借鉴。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
             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
             的纵深融合,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 1〕李海.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演进、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 〔 J〕 . 学术论坛,2017,

                  ( 2) .
             〔 2〕〔 5〕张继良. 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探索 〔 J〕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 2) .
             〔 3〕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新中国 60 年党巩固和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执政能力的历史经验

                  〔 J〕 . 南京社会科学,2009,( 9) .
             〔 4〕王雯姝,刘洁. 新中国 70 年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强化路径 〔 J〕 . 理论视野,2019,( 10) .
             〔 6〕〔 7〕朱继东.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21.
             〔 8〕〔 9〕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128.
             〔 10〕王永贵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6
                    - 217.
             〔 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2.
             〔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7.
             〔 13〕列宁选集:第 1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3.
             〔 14〕唐登然. 党管媒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 〔 J〕 . 科学社会主义,2020,( 1) .
             〔 15〕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M〕 .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7:10.

                                                                            【责任编辑:刘彦武  欧  露】
























                  2 ·  ·
                 2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