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11
意、加西方七国和瑞士、北欧各国,都属于发达国家、富裕国家。但富裕国家并不简单等
同于发达国家。一些中东产油国是富裕国家,但很难说是发达国家。
《建议》提出的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远景目标,是 “经济
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特别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 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的两大变化。其一,从注重
〔 11〕
“总量”目标发展到注重 “人均”目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国内生产总值即 GDP
为发展目标。在一定发展阶段,这种目标管理模式是必要的。但它没有把我们同发达国家
的差距更明确地显示出来。而 “人均”目标管理模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我们同发达国
家的差距,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 “总量”目标管理模式,发展到 “人均”
目标管理模式,既体现了管理的科学化和国际化,也体现了我们的发展自信。其二,把生
活水平提高和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上所述,发达国家和富裕国家密切联
系在一起,中等发达国家也就是中等富裕国家。《建议》把发达国家及其发达程度纳入可
比较目标,就意味着我们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国家的全面
发展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橄榄型”的社会人口结构最理
想。即中等收入群体占人口多数,而特高收入、极富有群体,以及特低收入、贫困群体,
都占人口少数。发达国家虽然贫富差距大,但社会人口结构总体呈现 “橄榄型”,社会总
体稳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人口结构呈现 “宝塔型”,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占人口大多数,
是宝塔的基础,富裕的人口少,但却拥有巨大社会财富。人们把中等收入群体是否占人口
多数作为进入发达国家的一道门槛。这道门槛不好迈。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了,人
民收入增加了,却陷入贫富悬殊、收入不均、社会动荡、无以自拔的 “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奇迹,但总体仍属于发展
中国家。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根本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占人口的多数。各地区发展
程度不同,中等收入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以北京为例,2019 年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中位数大约是 6 万元,如将 4 - 12 万元收入人群划为中等收入群体,那么该群体约占北
京常住人口 55. 8%。北、上、广、深是中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大体上达到这样的发展
水平。其他城市、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中等收入群体,恐怕远没有这么高的比
例。就连北京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也不平衡,城乡差距也比较大。一些偏远
山区中等收入群体只占常住人口百分之十几。2014 年确认,全国共有 832 个国家级贫困
县,只有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 6 个省份没有贫困
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20 年全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这是伟大的成就和创
举。但脱贫后一些地区人均年收入也只有 1 万多元。从全国来说,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显著
扩大,可谓任重道远。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基础和前提是,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
显著缩小。只有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逐步缩小、脱贫致富、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中等收入群体才能扩大、占人口多数。同时,要使全国范围的中低收入群体缩小,必须进
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增贫。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而且是精神生活的
丰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建议》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各级政
〔 12〕
府提供或主导的基础性服务,包括粮食、水、电、住房、环境、道路交通、信息通信、医
0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