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7
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而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精神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的高度
共识,特别是党的坚强领导,又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扎实推动共同富
裕,需要进一步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论述,充分认识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共同期盼,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
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要在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追求充满艰难曲
折。社会主义最早的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批判了
资本主义的弊端,为人类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并按照这一理想建立了 “乌
托邦”。尽管空想社会主义有一定历史贡献和进步意义,但其理想脱离社会化大生产和人
的物质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说空想社会主义也成了 “平均” “贫穷”的社会主义。显然,
这种社会主义难以长期生存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揭露了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提出共产主义理想和奋斗目标,明确无产阶级革命和无
产阶级专政道路,以及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伟大的飞跃,从空
想发展为科学。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偏差,
并由此产生消极后果。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视革命、政治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
而对改善民生重视不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照搬苏联模式,也产生同样的问
题。结果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相对 “贫困”的局面,与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差距扩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强。
这也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结历史
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上个世纪 50 - 60 年代,党的工作实际上是以阶级斗争为
纲、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忽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虽有改善,但总体上没有
摆脱贫穷的状况。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仍
热衷于 “穷过渡”,即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搞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由于极左思潮的
干扰,一些人认为,穷则思变、穷才能搞革命,而富贵则容易蜕化变质。他们甚至认为,
贫困光荣,是搞社会主义的,而富裕则容易搞歪门邪道、走资本主义道路,出现了 “宁要
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奇谈怪论,这就严重误导了人民群众,使之把贫困和社
会主义直接挂起钩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被严重误解。这就使处在相对贫穷状况的
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美好生活。久而久之,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难免发生动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果断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尖锐
问题,从根本上反思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针对党内普遍存在模糊认识,邓小平一针见血
地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
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
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
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
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
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
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这一科学论断精
〔 2〕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