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8
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不断发展生产
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富裕的日子。邓小平强
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消除贫困、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美好的日子,那么人民群众
为什么要搞这样的社会主义呢?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长期赶不上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均贫富是人们最原始追求。空想
社会主义的理想国就是如此设计的。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都打着均贫富的旗号。这虽然是合
理的诉求,但其中也有平均主义的因素。平均主义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搞平均主义,甚至把平均主义看作社会主义
本身加以坚持和发展。本来社会主义应当实行按劳分配,即劳动者按照工作量和贡献大小
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贡献大的获得报酬多,相反获得报酬少。但实际上这一分配原则为
平均主义所取代。为了体现所谓公平正义、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我们自觉或不自觉推行了
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结果,企业、农村就形成了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
干少一个样”的局面,以及 “吃大锅饭”的现象。这极大地打击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劳动的贡献和价值,并没有通过劳动报酬
全面体现出来。知识的价值、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的不同特点,也没有在分配上得到真
正体现,出现脑体收入倒挂、研发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收入多的现象。此外,技术、管理
等要素也未能参与分配。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虽
然防止了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悬殊,但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也阻碍
了人们正常的致富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一项重要任务是突破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和
分配方式,真正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针对
传统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的弊端,以及普遍存在的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邓小
平提出,要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改革分配方式,建立和完善奖励和激励机制,真
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使劳动能手先富起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先富起来。同时,一些高科技、医疗卫生、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从业者,也步入中高收入群体。这种 “先富”现象不仅使相关群众过上好
日子,推动了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而且扭转了人们对富裕的错误认识,树立了致富
光荣的社会风尚。当然,我们鼓励先富并不是要扩大贫富差距,而是要通过先富带动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深
入探索的重大问题。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让
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而不是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人民群众富裕需要强大
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富裕的生活。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需要加
速发展经济。就此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始
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
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贫富差距扩大。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
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
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
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