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35
和作用,明确了执政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为执政党向服务型治理转变指明了方向。事
实上,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现代化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服务型
治理模式的转变,对于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
利于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善治的实现。
三、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治理创新的实践逻辑
“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和成长完全依赖于政党的领导与支撑作用,政党是中国现代国
家建设的决定力量。”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
〔 7〕
变革的主要动力,因此,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首要功能依然是领导作用的发挥,但这并
不否定党在治理实践中其他作用和功能的发挥。治理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建构方式,是以
多元参与、共同协调、平等互动为主要特征而展开的秩序生成、维系与革新的过程。作为
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执政党对于国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这种关键作用
通过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来实现。服务型治理是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体
现,党通过服务功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领导和治理,同时在治理过程中提供有效服务,实
现了价值追求和执政功能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着执政党由 “统治型”向 “治理型”的
转变。
( 一)在民意整合中推进政党治理创新
社会利益的分化、价值观念的多元、传播方式的多样,带来丰富的思想信息资源的同
时,也加剧了社会的离散化,增加了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治理的实现就是要减少离散
化,增强整合性。服务型治理的实现过程,就是执政党不断提取和整合民意,不断为人民
利益供给服务的过程。
服务型治理实现了复杂信息环境下民意整合和服务供给的有效统一,是执政党治理创
新的新取向。利益诉求的多元多样使民意整合成为了一项复杂工程。马克思早就说过:
“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利益诉求是政治活动
〔 8〕
的开端,因此利益整合就是政党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伴随着我国社会
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过程中如何整合民
意,如何提高民意整合的科学有效性,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政权安全。
现代信息网络社会,虽然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挖掘和利用为政党民意整合提供了更加
现代化的方法和途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把握一定发展阶段社会普遍关心的重
点问题和具有战略性的关键问题,依然是执政党面临的难题。服务型治理实现了服务与治
理理念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服务机制与治理机制的互动融合,使得执政党在服务过程中不
仅能够有效把握社会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多元主体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对多元利益需求
的满足,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了对社会需求的引领,又反过来通过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了对多
元利益的有效治理。在这一模式下,执政党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到治理理念下引
导者的转变,其主导作用是引导各主体共同实现公共服务,事实上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各治
理主体贯彻落实了党的执政要求和执政理念。这就使得各级党组织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更好发挥党的服务功能而实现了党的领导,体现了对党的本质的回归和党的地位和作
用的充分发挥。
(二)在合作治理中推进政党治理创新
服务型治理的实质是通过执政党提供服务供给,推动实现社会合作治理。这种合作治
理以互惠为前提条件。政党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通过借助科层制、市场机制、组织
网络、自组织制等多种机制,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共同服务和公共管理。也就是说,服务
5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