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34
产党而言,推进服务型治理是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的必
然选择。在社会实践中,服务型治理与服务型政府相得益彰,执政党通过服务型治理最大
限度地整合民意、凝聚共识,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当前,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服务型治理更好地吸纳和借鉴了公共
服务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党的宗旨与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党要不断拓展自己为人民服务
宗旨的内涵,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吸纳和价值借鉴。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要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
社会需求,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民主意识的增强,公民不仅对权力共
享的需求提高了,而且对共商公共利益的诉求也增加了;不仅对公共服务共享的需求提高
了,而且对公平正义地共享服务的诉求也增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党推动型的现代化国
家,回应这些新时代的新要求,需要执政党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有效提升和改善公
共服务,而服务型治理则较好地实现了服务与治理的结合。因为公共服务的要义在于强调
以人民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在不断拓展治理参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体现公共
利益,也就是把公共服务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由此可见,服务型治理与建立在公共利益
需求基础上的公共服务是一致的,较好地实现了理念与行动的协调,实现了服务与治理的
结合。
( 三)时代逻辑:服务型治理回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政党的治理转型与之相协调,一个统治
型的政党难以产生出治理型国家。需要以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治理转型更好地推动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型治理体现了治理现代化对执政理念的新要求。实现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为制度制定者的执政党必须首先确立治理的执政理
念。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极端
重要性,有效回应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始终保持制度自身的调适性和灵活
性。 在推进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体现了自身的优越性,彰显了
〔 5〕
其先进性。一方面,不仅使治理成为党的话语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全面推行治理实践;更
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善用治理理念,把握治理适用的中国特点,始终把党自身作为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变量,始终把握和适应了新时代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服务型治理体现了治理现代化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根据时代变化的不同特点不断进
行执政方式调试,是政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在促进制
度不断稳定和成熟的同时,伴随着人民主体地位的不断凸显,也要逐步实现由统治到治理
的转变,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方式。在彰显政党主导性的同时,服务型治理更关
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关注人民主体的真实参与。因此,执政党执政方式向服务型治理的
转变不仅需要执政党自身的主动作为,同时还需要执政党加强对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培育
和塑造。比如,我们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日益得到发展;在作出以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后,
社会主体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和发挥。这些既是执政党治理方式转换的体现,同时也有效
推动了服务型治理进一步的发展,适应了治理现代化对执政党的新要求。
服务型治理体现了治理现代化对执政能力的时代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
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
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阐明了执政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6〕
4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