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32
况,于是行为主义就成为时尚,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焦点,管理型治理成为社会的
普遍现象。随着现代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型,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成为普遍现象,新公
共服务应运而生,服务成为社会发展较为盛行的价值,服务型治理成为社会发展逻辑演进
的必然。当然,强调服务型治理并不否定统治和管理存在的必要性,相反,治理是以统治
秩序的建构为前提的,以管理的日常化运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治理是以政治秩序的确
立和政治制度的运行为前提和基础的,治理内含着统治和管理,并不否定自上而下的权力
运行。对中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我们确立了
以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统治型方式进行国家治理,较好地发挥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推动
了国家秩序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革,一方面是国
家权力需要不断下放,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不断成长,使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共同治理成
为可能和必须。原有的单纯的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统治型治理难以适应新的治理需求,推
动着统治型治理的式微和转型。
从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看,在西方现代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其政党治理主要体现
为以选举为核心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建构,逐渐形成了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可以
称之为选举型治理。随着选举政治的缺陷越来越多地被认识到,协商治理作为民主治理的
一种特定形式,重新受到人们关注,协商治理成为公共治理的新焦点,甚至被视为公共事
务管理的新范式。对于政党政治而言,无论是选举治理还是协商治理,一个不容忽视的价
值倾向就是要通过服务于治理对象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因此,服务成为治理的一个
重要价值选择。但在西方的政党政治中,政党依然是以上台执政为目标的,政党服务的目
的是争取选民的选票支持,而并非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则具
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意蕴。中国在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执政党以服务为核心的性质
宗旨和执政理念,使服务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国政党治理的一个重要
特点。因此,服务型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
标取向。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立足长期执政,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
党的转变之后,不断进行执政方式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推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任务,推
动党的执政方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把治理上升到国家层面,是党执
政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承续,又体现了政党治理的时代回应和阶
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如何更好地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追求的过程中发挥政党的价值引领,服务型治理成为契合时代的积极选择。但需要注意的
是,我们党强调的治理与西方治理的一个根本性差别在于有无中心,其实质是如何看待政
府和政党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也就是说,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治理理念的中国
语境,依然强调的是有中心的治理,强调政府和政党在治理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当然
并不排斥在某些情况下其他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的可能。也就是说,治理强调多元和平等,
但并不排斥权力和权威。因此,对于政党建构社会秩序、推进社会治理而言,可以把治理
分为统治型治理、管理型治理、服务型治理,服务型治理是治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特别
是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在现代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巩固执政
地位,需要寻求与自身性质宗旨相一致的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服务型治理就成为政党治理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治理创新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政权稳定和长期执政的一个奥秘,是善于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需
2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