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5期
P. 17
在一定距离,这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为了打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而主动采取了诸多
灵活有效的对策,从而减少了封锁禁运带来的物质损失,并赢得了较为显著的国际贸易改
善的效果。同时,另一方面,封锁禁运政策不能完全奏效,亦与帝国主义内部存在的深刻
的矛盾和利益的不一致有关,一些持比较温和立场而欲与中国建立商业关系的国家是巴黎
统筹委员会中的动摇者和怀疑者,他们从内部摇撼了这个美国时时依靠对参与国的惩罚作
为威胁才得以维系其团结的同盟的根基。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与欧美国家总数相仿、资源丰富、疆域广阔的
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够自我维系的市场。这个巨大的市场具有极强的自我调整
能力、巨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广阔的回旋空间,使其即使在割断外部联系的时期也能保持
很好的自我运转。因此,虽然在封锁禁运的初期,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必然会受
到短期的冲击,从而出现短暂的外贸收入波动、通货膨胀和工业发展受阻,因而对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然而,从
长期来看,这种消极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且,封锁禁运给其参与者们造成的损失也许同样
巨大,“巴统”俱乐部成员在几十年中丧失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以及这个市场可能带来
的商业机会,其对各资本主义国家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国民造成的福利损失也是很
难以估计的。
在此更值得指出、而为一般研究者所忽略的是,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政策所带给中国
人民的出乎 “巴统”设计者意料之外的宝贵的 “正面价值”。新中国在积极应对封锁禁
运、千方百计拓展国外贸易市场的同时,更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面。为弥补
“封锁禁运清单”上的物资进口受阻而造成的损失,新中国不得不付出极大的努力加快工
业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和研制,加快对本国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战略性能源和矿产的测绘工
作、地质勘探和开发利用,从而在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左右的时间内,迅速增强了中国
在 “封锁禁运清单”所列示的领域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
在能源工业、采矿业、机械工业、石油和石化工业等领域,获得空前的发展,这不得
不说是封锁禁运所倒逼出来的一项 “意外的成果”。国内巨大市场的开发和挖掘,也极大
地促进了新中国市场统一性的形成。封锁禁运还逼迫新中国必须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在
科学教育、技术变革方面只能依赖自己的力量,这从反面促使了新中国自我技术创新能力
的迅速提升。
西方的封锁禁运也避免了新中国在国家经济实力和外交实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受到不
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贸易体系的负面影响,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亚非拉
新兴民族国家在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体系下所形成的依附性发展和被剥夺的命运,避
免了经济发展的畸形化、片面化和非自主性。西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政策的最大 “成
果”,是迫使新中国建立完备的、系统的、全面的、自主的工业体系,即全力构建由重工
业、国防工业、轻工业组成的全产业链,这是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工
业体系和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
毛泽东当年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这一充满智
〔 7〕
慧和自信的论断,今日已经成为了现实。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政策,正是
新中国塑造全新的工业体系、制订赶超战略并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体制的起点,
“巴统”没能实现扼杀新中国的愿望,而是不断见证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到
1994 年这个俱乐部悄悄解散的时候,新中国在全世界经济版图和政治版图中的地位已经
与 1949 年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之,1949 - 1979 这一时期的中国全球化战略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禁运条件
7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