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党政研究2019年第3期
P. 63
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
律法规的途径和方式,有意识、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和执法实践,明确规定生
态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四)“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本意是借用历
史符号来推进当代的全球化治理。“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沿线
的 65 个国家。目前中国政府已经与 69 个国家抑或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 “一带一路”合
作开发和共同建设协议;同沿线国家签署了 68 项司法协助、引渡条约和打击恐怖主义、
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三股势力”条约;同沿线国家签署了 56 项双边投资保护协定、52
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60 项双边航空协定和 28 项双边银行监管谅解备忘录等。 “一带
〔 16〕
一路”倡议是践行全球绿色发展观、推行全球绿色治理的典范,展现了中国携手世界各国
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境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折射出对人类命运的美好期盼,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古代 “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观念的延伸,作为推进全球化治
理的一种具体路径,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政府提出的 “一带
一路”倡议,是以亲诚惠容来夯实国际关系基础,以结伴不结盟留足国际关系空间,以平
等相待来增进彼此理解,以共商共建共享来实现共赢发展的目的。这里的共商体现了现代
民主精神,共建体现了参与和责任担当,共享则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增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韧性。“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着眼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强调把中国的发展
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和引领沿
线国家不断朝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无论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
设施建设成果,抑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成果,都将成为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基础性条件。理解和把握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
键,在于注重 “共同开发”“合作共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 “共同发展”。中国正在
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 “一带一路”倡议,为破解 “全球贫困”“发展失衡”提供良方。为
此,各国政府在政治上要抛弃 “对抗逻辑” “冷战思维”,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前提,秉
持彼此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原则,注重全球化治理的整体性,以协商对话的
方式和途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树立宽松包
容、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塑造一个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共同繁荣的国
际氛围,共同解决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性,从双边、局部、区域治理走向建
立健全全球治理机制;在生态上要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应对恶劣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自
觉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为建设清洁美丽的大千世界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地
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的 “大合唱”,而不是中国的 “独奏曲”,它把沿线国家和地
区连为一体,为沿线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当下全球治理的参与主体主
要是国家,应当充分发挥公民个人、企业社团乃至国际组织对参与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
主体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对话机制,把各个方面的力量统筹起来,在全球治理议题覆盖
全球的同时实现共同治理。由中国发起并主导的 “一带一路”倡议,既表明中国始终坚
持 “结伴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也表明中国今后即使强大起来了,也不会重蹈
“国强必霸”的覆辙,将致力于打造长期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因而体现人类命
运共同体本质特征的 “一带一路”倡议,被联合国认定为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参
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标志性实践,是中国向联合国和沿线国家推出的一个响亮的 “世界品
牌”。
3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