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44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体特征与家庭背景并通过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 教师仍倾向于
                对留守学生做出更消极的评价;第二,教师的隐性偏见使留守学生更容
                易产生自食其果型的抵抗行为,更容易融入反学校文化群体,通过负向
                的同伴效应间接加剧其行为问题;第三,基于城乡学校的异质性分析表
                明,农村学校中教师偏见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反
                映出教育资源差异对教师认知负荷与反思能力的结构性制约。
                    本研究的发现表明,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仅是其家庭教育欠
                缺、亲子陪伴不足等原因所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将留守儿童视作问
                题群体的集体叙事所具有的“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 社会舆论对留守
                儿童的问题化叙事不加反思的推崇与社会分类系统运作中具有专断性
                的符号权力具有密切关系, 这种叙事的普及和传播使其成为教师的认
                知所采纳的默认框架, 接受了留守经历与学生行为问题之间的图式性
                联系。 尽管这种集体叙事所预测的情况与教师感知到的经验未必完全
                相符,但仍然在微观互动中被转化为对留守学生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最
                终通过留守学生的抵抗行为演变为行为问题的累积劣势。
                    本研究的发现较好地补充了着眼于留守儿童问题化叙事的研究,
                这些研究指出了社会舆论中普遍存在的将留守经历这一个体属性与其
                学业、心理和行为问题联系起来的问题化叙事,但没有讨论这种叙事如
                何转化为群体层面的行为,也没有对有偏叙事的实际影响进行验证。 本
                研究通过对社会分类理论的梳理以及对教师态度和同伴行为这两个中
                介变量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和检验, 呈现了社会舆论中存在的有偏叙
                事对留守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机制, 为既有研究对留守儿童问题化叙
                事的批判提供了证据支持和影响机制的补充。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就公共舆论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叙事的
                普遍程度和影响进行直接测量。 因此,尽管本研究就教师对留守儿童具
                有消极态度及其负面后果进行了较为确切的反事实估计,但难以明确教
                师偏见的来源是公共舆论对特定叙事的传播。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更高层
                次(比如区县、省份)数据中所揭示的集体维度的信息与微观数据中的教
                师态度进行关联,进一步深入探索。
                    在政策制定层面,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在社会舆论层面防止将“弱势
                群体”问题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这种广为接受的叙事具有自我
                实现预言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将弱势群体问题化的话语对教育系统的


                                                                          · 237·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