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0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10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社会可能更加重视资源增长, 也更可能接纳维持甚至扩大不平等的社
会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能
够有效缩小不平等差距的积极社会发展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也正是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发展之路, 即兼顾高质量发展
与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安磊、沈悦、徐妍.2019.金融化、产权与企业内收入分配[J].经济评论(5):77-91.
边燕杰、张展新.2002.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 1988 年和 1995 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
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5):97-111.
陈志刚、吕冰洋.2016.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的构成及其关系[J]. 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12):32-45.
海因,埃克哈德、李艳.2015.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和收入再分配———基于卡莱茨基模式
的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8-21.
郝大海.2007.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 [J].中国社会科学(6):94-107.
郝大海、李路路.2006.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 2003 年全国
综合社会调查资料[J].中国社会科学(6):110-124.
何晓斌、徐 旻 霞、郑路.2022.中产阶层的金融投资行为———基于社会经济压力多重调节
的探索[J].社会发展研究(1):210-224.
黄宝竹、陈享光.2022.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收入分配结构[J].经济经纬(6):140-149.
江 春 、 苏 志 伟 .2013. 金 融 发 展 如 何 促 进 经 济 增 长———一 个 文 献 综 述 [J]. 金 融 研 究(9):
110-122.
李春玲.2003.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
影响(1940—2001) [J].中国社会科学(3):86-98.
李春玲.2009. 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
响[J].妇女研究论丛(1):14-18.
李煜.2006.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
2003) [J].中国社会科学(4):97-109.
林庚厚、梅根·尼利.2024.金融化与不平等[M].许瑞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贯春.2017.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研发创新:“挤出”还是“挤入”[J].统计研究(7):49-
61.
刘精明.2006a.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3):158-179.
刘精明.2006b.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J].中国社
会科学 (5):110-124.
刘欣.2018.协调机制、支配结构与收入分配:中国转型社会的阶 层结构 [J].社会学 研究
(1):89-115.
柳 建 坤 、 何 晓 斌 、 张 云 亮 .2023. 家 庭 风 险 金 融 资 产 投 资 的 阶 层 化 逻 辑 [J]. 社 会 学 评 论
(5):171-192.
鲁春义.2014.垄断、金融化与中国行业收入分配差距[J].管理评论(11):48-56.
罗明津、铁瑛.2021.企业金融化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J].金融研究(8):100-118.
全怡、梁上坤、付宇翔.2016.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J].金融研究(11):63-79.
孙平、侯风云.2019.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劳动就业的影 响———基于沪 深 A 股上 市公司
数据的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9):94-102.
·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