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59

社会·2024·4

           本等冰冷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阶级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与分层相伴生
           的道德维度,因为道德也是引发社会冲突的核心。 第三,不同阶层之间
           的相互评价是重要的,这关系到社会团结。 正如拉蒙(Lamont,2012)呼
           吁的,评价社会学( sociology of valuation and evaluation,SVE)的意义在于
           增加社会的文化包容性,使大部分勤奋努力但因结构性问题而未能成
           功的底层学生也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不只是“以分数论英雄”(刘铖、
           陈鹏,2023)。
               本研究同样带来了一些现实启示。“上下有别”现象之所以产生,是
          “因为 我 们 会把 自 己 和 别 人 割 裂 开 来”( E6),习惯 于“向 上 看 ”而 不 是
          “向下看”,且“隔离偏向型图式”还会加剧“上下有别”现象。 因此,为减
           少相互之间的分歧,我们需要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 社会联系
           的塌缩化和同质化即社会资本的降低会带来社会包 容 度的显 著 降 低
           (帕特南,2011:417)。 罗伯特·帕特南在 15 年间先后出版两本著作《我
           们的孩子》和《独自打保龄球》,列举了大量证据表明,美国人的社会关
           系网越来越内聚,越来越同质,美国人正在彼此疏离,退回到以家庭为
           主的亲属关系孤岛中(帕特南,2017:237)。 因此,遇见更多与自己阶层
           不同的人们,有助于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打破社会联系的同质化,走
           出“上下有别”的归因图式。
               最后, 本研究有如下一些反思和展望。 为考察被访者的直觉性归
           因,研究采用的是质性研究范式,本质上属于一项探索性研究,而非验
           证性研究。 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结论,如“隔离偏向型图式”“关系偏向
           型图式”“上下有别”“先赋应得”等,只是提供一种理论启发,其普适性
           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这些概念性结论是通过对资料的高度归纳、反复比
           较等分析性推理的方式得出的,而非由样本推论总体的实证主义路径。
           未来的研究可以就这些概念性结论进行更多的普适性检验。 此外,国内
           研究不应“脱嵌”地把有关中国优绩主义的讨论建立在西方学者对美国
           优绩主义论述的基础上,而应当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中去讨论。最后,“先
           赋应得”观念与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也是值得进一步拓展的领域,后续
           研究可以就中国“先赋应得”观念的起源及其同西方观念的文化差异做
           出更为细致的解释,并为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提供滋养。






           · 52 ·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