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58

优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

                因,怀默霆的论述概括而言大致有生活质量改善、经济乐观主义、绩效
                合法性、政治议程、政策干预、信息控制、社会参照等解释,而最主要的
                解 释 是 中 国 人 的 优 绩 主 义 信 念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怀 默霆 ,2009;Whyte,
                2010:181-200;Whyte,2016)。 然而, 面对 2023 年最新的调查结果———
                中国人的贫富归因已经转为结构性倾向,他依旧维持先前的观点,认为
                面对新形势,经济韧性、政策干预、被动“躺平”等因素依旧能够基本保
                证社会稳定(Mazzocco and Kennedy,2024)。 虽然本研究支持怀默霆的基
                本判断,但其解释实质上未触及深层的文化逻辑。本研究的“先赋应得”
                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补充解释:“先赋应得” 观念可能会缓冲结构
                性归因带来的群体负面情绪。“先赋应得”的存在也意味着怀默霆研究
                                 —
                中的一个前提假设——民众将贫富差距归因于结构性因素意味着社会
                           —
                不稳定加剧——是值得商榷的。
                    除以上学术脉络外,“先赋应得” 也推进了中国本土教育社会学领
                域主流的理论脉络。 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主流理论通常遵循《道德经》
                中“物 或 损 之 而益”的逻 辑 ,特 别关 注 寒 门 子 弟 身 上 的“先赋 性 动 力 ”
                (“ 底层文化资本”的一个构成要素)(程猛、康永久,2016;程猛,2018),
                即农家子弟会因为贫寒的家庭情境而先天地带有改变命运的精神动力
                和自我奋斗意识(余秀兰、韩燕,2018),但往往忽视了与之并行不悖的
                另一种观念———“先赋应得”。 从“先赋性动力”到“先赋应得”的概念流
                转有助于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特殊性中编织起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本土
                化之网。“先赋应得”和“先赋性动力”共同揭示了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结
                构—行动关系,二者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典型的“位育”观念,既承认先赋
                性秩序,又不放弃后天的努力。也即,既能洞察或承认结构的作用,又特
                别强调个体的能动性,“知命改运”“尽人事听天命”。 当然,我们不仅要
                看到“先赋应得”观念在维持社会系统稳定方面的正向功能,更要意识
                到这可能意味着寒门子弟为社会系统稳定而背负着沉重且隐性的文化
                代价。
                    除了核心问题外, 本研究还回应了既往一些社会学家的主张。 第
                一 ,研 究 关 注 了 阶 层 和 归 因 之 间 的 关 系 , 支 持 了 特 纳(2009:86)的 呼
                吁:“归因在社会学分析中如此重要”。 因为归因是社会结构和情感唤
                醒之间的中介。 第二,研究聚焦于阶层与道德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这
                是赛尔(2008:xiii-xiv)呼吁的“阶级的道德意义”,只从利益、权 力 、资


                                                                          · 51 ·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