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27
社会·2024·4
布伦纳(Brenner,2007:49)指出,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交换
与生产活动的相互维持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人均产出逐步提高,在
贸易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将促使人们形成更精细的劳动分工、更多的资
本积累与更高的经济效率。 布伦纳进一步认为,《国富论》第三卷的核
心意义在于,借助远途贸易的发育,现代西方自发地带动了一 系 列 自
我激励的市场力量,即商业化的无形之手引导自利的个体形成了现代
1
经济。 如今,不少学者将斯密笔下的“文明社会”与“商业社会”视作可
以相互替换的概念( Berry,2013:51;Hanley,2009;Smith,2006:79-81), 2
并以之定义西欧与北美部分地区的社会形态(Rasmussen,2008:98)。 尽
管如贝 里 所说 ,苏 格 兰 知 识 分 子 大 多 对“文 明 ”概 念 缺 少 严 格 的 定 义
(Berry,2013:74-77;Sebastiani,2013:49), 但文明社会的形成一定需要
商业的进步,而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似乎就是广泛的商业化。 3
然而,将“商业化”视作“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的核心机制仍然面临
不小的疑难。 首先,斯密明确认为,推动欧洲现代经济发育的“非自然
次序”是对“富裕自然进程”的颠倒,若想依靠“看不见的手”的商业化
逻辑来统摄这两段历史叙事,我们需要进一步澄清斯密区分出“非 自
然次序”的意义何在。 安德鲁·斯金纳(Skinner,1975)在重构斯密对社
会发展的经济解释时便完全没有提及“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的概念,而
是将封建社会视作一个尚待商业发育的“农业社会”。 毕竟,按照“商业
1. 布伦纳(Brenner,2007:82)认为,《国富论》解释封建经济瓦解的根本 前提在 于假定 人
们会“ 超历史地”(trans鄄historically)遵照经济理性的指示,通过“看不见的手”加入资本主
义的再生产过程。 因此,布伦纳(Brenner,2007:57)指责斯密忽视了封建社会—财产关系
对人的制度约束, 无法解释封建社会的韧性, 也没有细致考察自由市场机制的历史情
境。 类似 的批评 还可参 见马克 思(1995:22-25、105 -106、291 -292)和 派 克(Pack,2013:
533)的研究。 布雷克(Blecker,1997) 仍然将贸易视为“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的核心机制,
进而认为,与“自然富裕进程”不同的是,“非自然次序”并非将国家视作自 足的经济 体,
而是会考虑国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经济优势问题。
2. 已有学者对这类替换使用提出了质疑,参见道格拉斯(Douglass,2023)的研究。
3. 近 来 , 对 工 业 革 命 的 研 究 似 乎 证 实 了 远 途 贸 易 对 于 欧 洲 经 济 的 改 进 效 果(Allen,
2009:58)。 对斯密社会理论的研究也延续了 对“看不见的手”的强调。 詹姆斯·奥特森
(Otteson,2002:122)将“看不 见 的 手 ” 视 作 解 决“斯 密 问 题 ” 的 关 键 , 认 为 斯 密 在 其 著 作
中始终如一地运用自发 秩序模型解释 道德与 市场的形成。 而斯密对法律、语言、经济等
一系列社会制度的研究也常被认为是对“看不见的手” 范式的各类应用与推广(Alvey,
2004;Campbell,1971;Evensky,2005;Keller,1994;Smith,2006;Stewart,1980:292;Ullman鄄
Margalit,1978)。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