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24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感的变迁历程及其解释因素

                大峰值,相对的,2010 年、2013 年和 2017 年为谷值。 从线性变化上看,
                2010—2018 年的社会公平感有上升趋势,如 2014 年以后社会公平感的
                峰值和谷值都高于 2014 年以前的峰值和谷值, 且在之后出现显著上
                升,说明 2014 年是年份效应的主要转折点。 通过粗效应和净效应的对
                比可以发现,如果不考虑大转型的三种因素,我们可能会分别高估和低
                估 2014 年前后民众的社会公平感。








                             截
                             距









                                                   年份
                                     图 5:社 会 公 平 感 的 年 份 效 应


                    据此,本文以 2014 年为节点,将样本分为 2014 年以前和 2014 年以
                后两部分进行分组回归。 如表 9 所示,代际流动距离对社会公平感的正
                效应在 2014 年后消失了(邹检验 F=65.688,对应 p 值远小于0.001),流
                动方向也类似。 同时,主观阶层流动感的正效应依然非常显著。 这一方
                面说明,在 2014 年前后,人们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发生了显著转变,客观
                阶层的流动距离不再是人们感知自身社会流动的单一依据,另一方面,
               “非体力—体力—农业”的阶层划分逻辑可能在当前转型期及转型后的
                社会中不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界需要重新思考中国社会分层的
                标准和逻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体制保障(如从体制外、非稳定就
                业及其社会保障向体制内、稳定就业及其保障的转变)、生活方式(如从
                乡土性向城市性的转变)等方面的“流动”可能越来越成为社会流动的
                依据或标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更丰富的价值取向,多元而非一
                元价值观为社会公平感的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外, 从表 9 可以看


                                                                          · 235·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