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5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245
社会·2023·3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概括,是关于社会全体
成员之间恰当关系的最高规定(万斌、赵恩国,2014)。 社会分层与流动
反映了这种“恰当性”的关系。 本文将客观的社会分层和代际流动状况
视为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尺。 流动表分析说明,父子两代的社会分层
结构发生了显著转变,农民阶层占比大幅度减少,中间阶层显著增加,
呈现出从“土”字型社会向纺锤型社会转变的趋势,社会结构趋于稳定。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市场改革和 80 年代末劳动力市场的兴起, 在社会
结构层面消除了城乡区隔、工作单位界限、干部工人二分等制度鸿沟,
使社会流动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体验( Bian,2002)。 既有研究表明,
普遍受限的阶层流动往往被视为一种最基本的结构性不平等(Breen,
2004),不同阶层的资源差距越大,阶层间发生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小,阶
层间的不平等程度也就随之加剧( Hertel and Groh鄄Samberg,2019)。 本文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作为公平之客观标尺的代际流动距离与主观感知
和判断的公平呈正相关关系,即主观公平以客观公平为基础,与客观公
平具有统一性。 另外, 代际流动距离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是有方向性
的,向上流动对提高社会公平感更有意义,主观公平与客观公平呈现同
向运动的趋势。 但主观公平并不是客观公平的直接反映,作为一种道德
观念的公平感所依据的公平标准会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及心态结
构变迁而发生转移,甚至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与客观公平“脱钩”,公平感
的世代和年份效应本质上就是在说明这一点。
(二)研究贡献、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在代际流动距离的测量和社会公平感的变迁模式上有所贡
献,将以往的公平感研究拓展到了社会结构转型、心态转型的宏观进程
和动态分析中。 首先,通过对数线性模型,本文较为准确地测量了不同
阶层之间代际流动的距离, 克服了以往研究将不同层级的跨越同一化
的潜在假设;其次,通过 HAPC 模型,本文分离了不同层次的影响效应,
并根据具体的世代和年份效应进行控制固定效应的分组回归, 从而对
复杂的动态过程有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呈现了社会公平感在两个转型
期的大致变迁模式; 最后, 本文展现了理解社会公平感变迁的综合路
径,为理解主客观公平的对立统一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以往研究中,不
同视角往往被视为竞争性理论, 但不同世代和年份的分组回归分析说
明,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文化规范在不同层面形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
·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