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64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两党在治理方略和组织化手段上的异同。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在整
                个 20 世纪上半叶都是地缘竞争的焦点之一。 在二战后期,苏联与美国
                对东北亚地区利益的共同关切和二者日趋明朗的对抗局面直接影响了
                东北战后接收的进度和走向。 与美国致力于推进政治谈判以在外交和
                经济上施加压力不同,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制约更具内生性。 而在这个
                关键的时刻,国共两党与美苏的关系皆不牢固。 两党对地缘政治的回应
                及其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划定了接收中政党组织运作的空间, 并通过对
                日据时代制度遗产的处置反映出来。
                    有研究者曾将国共两党对东北的接收理解为前后相继的对工业企
                业的整理和重建( Zhao,2015)。 但在二战甫定的时候,国民党拥有的管
                理城市和工业的人力储备、组织架构及经验都是共产党所缺的。 而共产
                党却在军事获胜后较为迅速地管好城市和工业, 并在东北率先开展工
                业恢复和建设。 此前没有染指东北工业建设的共产党为何能高效地完
                成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 显然,解放战争的军事后果并不足以解释区域
                接收的机制,也不能解释此后中共复兴东北工业建设格局的高效性。
                    总体而言,本文将探讨政党(国家)的组织原则如何回应区域的地
                缘政治和制度遗产,展现国共两党战后接收方案面对的诸多变数,并据
                此考察两党组织原则的调整及组织体制的生成。 本文认为,作为政治经
                济过程的“接收”,首先需要从较为狭窄的“军事对抗”和“城市接管”的
                视角中解放出来。接什么、谁来接、如何接这些战后接收的基本环节,折
                射的是政党组织原则的运用与调适。 而恰恰是在回应接收区域的地缘
                特点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的过程中, 组织原则完成了对政治经济传统的
                嵌入,作为建国方略核心的组织体制得以初步生成。
                    二、 研究回顾:作为社会学问题的战后接收

                    (一)从城市接管史到建政路线考察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割据”的根据地政权向全国性执政党的转变是
                如何实现的? 基于对此问题的关心,美国学界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
                行了大量关于城市接管的研究。 所谓“接管”(takeover)指的是在解放战
                争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接手并改造城市的过程。                       3  魏斐德曾将傅高义

                3. 对 这 一 议 题 的 研 究 视 角 可 分 为 四 个 阶 段 : 基 于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的 “全 能 主 义 ”
                (totalitarianism)视角、以城市接管干部为分析核心的“精英主义”视角、将 城市         (转下页)

                                                                          · 57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