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83
社会·2023·1
引起不良的副作用,甚而会影响到建设事业的本身。
(费孝通,1999a:246-247)
对于费孝通而言,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还潜在
包括人的情感层面乃至生活世界的变迁; 转型的目的也绝非单纯的机
械化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更多是落在人本身的生命体验和生活质量上。
例如,《乡土重建》提到,乡村工业虽然效率较低,却能给农民带来更多
的 改 变 与 幸 福 (费 孝 通 ,1999d:380 -402)。 费 孝 通 (1999b:425 -
439,1999d:387-400)还指出,乡村工业一方面是有计划地把现代技术、
组织、精神输入乡村,另一方面能保持人与物的关系是主客而非奴役关
系,不是摧残人性而是保持完整人格。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小城镇研究
中,费孝通( 1999f:379-380)更是指出,乡村工业是把生活各方面的现
代化送到农民家里, 能引起物质与精神 两 方 面 的 深 刻 变 化 。 刘亚 秋
(2021)指出,费孝通晚年的学术反思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也注意到文化自觉的个体层面,提倡一种“以自我为起点的文化自觉”。
可以说,费孝通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与乡土工业的理解是与他对人的情感、
主体性与自觉性问题的理解密切相连的(李友梅,2010)。
费孝通晚年提到“只见社会不见人”,其中确实有对自己研究的反
思,但对人的关注其实一直都潜伏在他整个社会学关怀之中,只是不一
定直接表现为纯粹的学术研究, 而是更多表现在他所写作的小说、散
文、杂文等创作中。 要全面地理解费孝通的思想,不能单纯只看他的纯
学术文章,同时也要将他的其他文字纳入考察。 在这一意义上,《茧》这
部小说恰好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 1935 年前后费孝通对于现代社会转
型过程中人的情感、主体性与自觉性的转换问题的思考,以此为线索,
可以加深对他的社会变迁理论的理解。
二、家的不同形态与生活世界的引入
《茧》的故事主要围绕乡村中的家与工厂展开。 在正式进入文本分
析之前, 我们首先概述一下费孝通对不同社会形态中家及工业化的相
关论述,以获取他对社会转型及相关问题的理解。
在乡土社会,家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社会群体而存在,承载
多重意义,因此也具有独特的“扩大”形态。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用
“小家族”这一概念来描摹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性特征。 与主要承
·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