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98

传统士人与现代艺术场域的相遇:黄宾虹的三次“被”发现

                次强调。
                    作为黄宾虹研究的专家,王中秀(2017)对黄宾虹士人身份的发掘
                起了重要作用。 王中秀以“学人”定义黄宾虹,并梳理出黄宾虹以笔墨
                为表现、以内美为核心的士人画特征。黄宾虹曾说:“艺术不但可以怡情
                悦性,也可以重整社会道德,挽救民族危亡。 ”(王中秀,2005:99)近年
                来,也有学者就士夫画如何实现“艺术救国”这一具有道德甚至政治意
                味的问题进行探讨。 鲁明军(2019)认为,作为“最后一位士夫画家”,黄
                宾虹选择文人画作为一种表达的媒介, 本身就蕴含着政治和道德实践
                的意味。与罗清奇的判断相似,鲁明军认为黄宾虹的“士夫山水”具有超
                越性,“不是不关心现实,而是不想被现实俘获,通过一种遗世独立的姿
                态和完全个人化的美学结构、伦理意识,更深地思考和介入现实的内在
                肌理”。
                    正如豪泽尔( 1987:152)所说,“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是艺术价值的创
                造者,而作品的鉴赏家、批评家和解释者则是作者艺术声望的创造者。
                艺术家创造了作品的形式,中介者创造了关于他们的神话”。 正是黄宾
                虹作品的出版以及在此基础上学术共同体对黄宾虹的深入研究, 使得
                黄宾虹士人的面向被一步步发掘出来,并不断丰富和深化,黄宾虹的声
                望由此得以提高。
                    学术领域对黄宾虹的深入研究为其价值被艺术品市场所发现和认
                可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纪之交的“黄宾虹热”也由学术界扩展至收藏界,
                进而影响到拍卖市场,最后直接具体地反映在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上(查
                律,2007)。 正如维尔苏斯(2017:233)所说,“在社会生活中价格的价值
                不能被低估:价格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存在,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道德
                存在”;“从传统经济学视角来看, 价格上升可能是供不应求的信号,但
                对一位艺术家而言, 可能更重要的意义是他的作品在艺术界中被接受
                了”。 黄宾虹作品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甚至跨入“亿元时代”,这标志着
                其作品在当下被艺术界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所接受。
                    (三)资本对黄宾虹士人价值的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大跨步发展。 以书画市场为
                例,以 1992 年 10 月举办的“北京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为标志,中国
                大陆正式开始恢复艺术品拍卖。 拍卖公司的出现让艺术品的流通有了
                更多的渠道,由首批书画收藏人群形成的书画收藏队伍明显扩大。 在这


                                                                          · 91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