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73
社会·2021·3
伴随着“士人”角色向“画家”转变的是中国现代艺术场域的兴起和
发展以及与艺术场域相关的西方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引进。 西方艺术社
会学自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其对“审美自律”与社会语境化之间的张力
的分析也同时进入中国。 在传统士人与现代艺术场域相遇的过程中,这
些士人会有怎样的遭遇? 这些遭遇体现了现代中国艺术场域的哪些特
征? 黄宾虹这样的士人画家如何认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在“为艺术而
艺术”和“为社会而艺术”的文艺争论中,他们会有怎样的艺术观? 他们
的艺术观对艺术社会学理论具有怎样的启示? 上述问题都值得探讨。
本文选择黄宾虹的经历作为分析个案,是因为其经历的时间、空间
及社会交往范围的跨度较大。 黄宾虹处于晚清及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
节点期,他本身兼具新 旧 两 个 时 代的特 征 。 应 星( 2017:10)将 1895—
1926 年间教育场域中的知识分子分为不同的世代: 传统社会最后两代
士绅、第一代新式学生(也称“辛亥革命一代”)、“五四”运动师生两代。
传统社会最后两代士绅包括 1895 年时已进入上层队伍的“1895 届上层
士绅”以及 1895 年时仍处在下层地位的“1895 届下层士绅”。 黄宾虹属
于传统社会最后两代士绅中的“ 1895 届下层士绅”。 他在私塾中完成启
蒙,在书院中接受了较为完整的经史教育。父辈“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梦
想在这两代士绅的身上延续,而师辈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乱后又将“武
力救国”等经世梦想传递给了学生辈。 接受传统教育的他们在而立之年
遇到了废科举、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巨变,因此在经历社会变迁的过
程中,这一群体要与“辛亥革命一代”和“五四”运动师生两代打交道。
在古今中西的碰撞中,他们既有自身独特而稳定的文化“惯习”,又呈现
出应对社会变迁的积极态度, 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呈现出社会学的丰
富性,具有“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渠敬东,2019)之特征。
二、艺术场域的兴起
晚清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
正如历史学者所指出的,科举制并非只是一项选拔制度,更是一项牵涉
广 泛 而 影 响 深 远 的 社 会 制 度(杨 国 强 ,2017;罗 志 田 ,2001:1-15;关 晓
红,2013:336-347)。在教育领域,废科举之后传统的“四部之学”逐渐向
具有西方分类意义的“七科之学”转变,传统的“博通”之学也逐渐向专
业化的学科转变(左玉河,2004);在社会结构层面,“四民社会”逐渐解
·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