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42

《江村经济》:中国的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

                展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不可避免, 在资本主义完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和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之后,成长壮大的无产阶级必然可以夺取政权、
                管理国家, 成为国家和财富的主人, 由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费孝通
                ( 2012:3-6)的研究聚焦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政转型变迁的动力问
                题,期望借此引导这一转型变迁的方向,并明确指出这种引导必须坚持
                一个明确的目的,即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 可见在费孝通这
                里,中国农政转型变迁的动力不是阶级关系,而是生计需求。正因如此,
                费孝通提出,中国人应该避免政治分歧,不应将对转型变迁的讨论变成
                哲学问题或不同思想的论争,而应该围绕现实的生计问题展开。 他进一
                步指出,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中国是后进者,应该避免西方犯过的
                错误。 例如,中国的农村发展要防止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西方资
                本主义发展中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费孝通,2012:251-252)。 概而言
                之,作为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家,费孝通的直接落脚点是农民生计,并
                希望中国乡村能够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农民 经历的种 种 阵
                痛, 因此他提出的恢复乡村工业等转型方案并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提
                出的道路选择。 同时,费孝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不触及阶级关
                系的基础上来发展乡村工业, 这是他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根本差异。 在 20 世纪初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大力倡导农政转型的资本主
                义道路这一主流范式时, 费孝通提出了以生计为导向的非资本主义式
                的农政转型道路,这既是他的价值选择,也是他的学术勇气,更是他的
                理论贡献。
                    同时代的陈翰笙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学者与费孝通在中国农政
                问题和农政转型的立场观点和道路选择上十分不同。 例如,陈翰笙的农
                村研究以 “农政问题”为框架,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下中国
                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与变革阻力, 指出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现代农业生产
                经营的阻碍和实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潘璐,2020)。 陈翰笙从生产关系
                和阶级结构这两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中国农政问题, 可见其对生产关系
                的侧重和对农民分化问题的关注, 展现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农政研究传
                统的联结与传承(陈航英,2020)。
                    简而言之,费孝通采用正统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和农政转型的分
                析框架,尝试探索中国农政转型的生计框架视角和生计多元化发展路
                径,从而对话和回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农政转型理论和道路选择。 这


                                                                          · 35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