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04
传统士人与现代艺术场域的相遇:黄宾虹的三次“被”发现
士人画所具有的深远生命力。
(二)“败者为胜”作为文化逻辑
通过观察黄宾虹作品价格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黄
宾虹生前,他的作品并不受艺术市场欢迎,而当他去世后,其作品价格
反而不断飙升。 这一现象似乎印证了布迪厄( 2001:99)所说的艺术场域
中“败者为胜”的游戏规则,即艺术场域是“一个颠倒的经济世界:艺术
家只有在经济上遭到失败, 才能在象征地位上获胜 (至少在短期内如
此)”。
从表面上看, 黄宾虹作品价格在其生前身后的巨大反差似乎在一
定程度上符合“败者为胜”的逻辑,但事实上,二者存在着内在的差别。
对于布迪厄来说, 艺术家选择成为经济上的败者是出于获得符号资本
的目的,他的最终目标仍然是获得经济利益,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经济
逻辑”。而在黄宾虹的个案中,我们发现,黄宾虹的作品在其生前价格比
较低,是他主动选择与艺术市场保持距离的结果。 而黄宾虹之所以这样
做,是由于其士人的人格。 如韦伯( 2004:230-231)所说,儒教“君子”具
有经济上的非营利心态,职业上也以“君子不器”为理念而排斥“专家精
神”。 在不得不承担养家责任的情况下,黄宾虹仍然最大程度上保证自
己的作品不会变成“商品”,而是通过类似礼物交换的方式,送到懂得艺
术鉴赏的朋友手中保存。 并且, 他关心的问题始终不是作品的升值问
题,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问题。 因此,他才会在去世前交待家人将
自己的作品和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 而黄宾虹作品在近年来的不断升
值,则说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讨论和反思之后,
人们逐渐在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方面达成了共识。 以“笔墨”为核心的
“ 文人画”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代表,而当人们深入探究文人画时,
士人画家黄宾虹的成就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 因此,黄宾虹作品价格的
不断飙升,并不是“败者为胜”的经济逻辑在起作用。 换句话说,正是士
人画家“君子不器”的坚守,才在现代社会等来了知音。
(三)士人的窄化
在现代西方的艺术社会学研究中, 像黄宾虹这样的士人艺术家并
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社会”取向的艺术社会学
研究都忽视了中国这类独特的士人艺术家形象。 而在艺术史领域,这类
艺术家的士人面向则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讨论。无论是白谦慎(2016)对傅山
·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