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36
家庭本位的“关系”实践:私人书信中的家庭主义图像(1972—1995 年)
探讨家庭主义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的失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
色。
自清末以来,家庭被认为是“万恶之源”,是民族和国 家发 展 的桎
梏, 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傅斯年,2003; 熊十力, 2001:651; 胡适, 2003:
612)。 因此,通过家庭革命取缔家庭,建构一个无家庭的理想社会,是
20 世纪上半叶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赵妍杰, 2018,2020)。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近 80 年的时间里, 家庭都
被视为国家的对立面,面临着被“革命”、被批判、被瓦解、被重组的命
运。 然而,即使是在集体主义时代,家庭对个体的扶持以及家庭成员间
的合作对许多人的生存都至关重要。 基于对两位通信人信件内容的分
析,本文发现:三代直系家庭之间的联结是非常紧密的,即使经历了一
系列社会运动的改造, 两位通信人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家庭主义的,
即以家庭为本位,以家庭幸福为人生终极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
“家庭”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指理想化的“小家庭”,即夫妻与
子 女 共 同 组成 的核 心 家 庭 ;第 二 ,指 他 们 既 反 叛 又 高 度 依 赖 的“大 家
庭”,即由父母、兄弟 姐妹(包括已婚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共同组成的
直系家庭。 1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本文男女主人公便开始以家庭主义
的“关系”为策略,对体制的安排进行挑战。 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家”
一词一共出现了 2120 次,“家庭”一词一共出现了 194 次。 2 除此之外,
近亲称呼出现的频次也非常高,比如“爸”333 次、“父亲”257次 、“妈”244
次、“母亲”83 次。 可见,“家”在两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绝对核心的
地位。
本文 将 呈 现 两 位通 信者 为 了 达 到 家庭团 聚 的目 的, 以 家庭关 系
为基础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尝试“商调回沪”的过程。 本文将以人
类学 民 族 志 的整 体 性 叙 事 方 式 ,对 这 一“商 调 回 沪 ”的 过 程 进 行 整 体
性 的描 述,包 括“商 调 回 沪 ”的具 体 策 略 、所动用 的关 系 网 络 、行 动 者
的心理变化及其价值观的重塑过程等。
1. 书信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为林启华(化名)和徐婉清(化名)。 徐婉清 婚前 和 已 婚 的兄
弟及其配偶同住家中,而婚后 ,丈夫林启华的妹妹一 家也在娘家住了很久。 因 此,她在
婚前和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主干家庭”的模式与家人共同居住。
2. 需 要说 明 的 是 , 书 信 文 本 中 还 包 含 了 190 次 与 家 庭 没 有 关 系 却 带 有“家 ” 的 其 他 概
念,如“人家 ”“艺术家 ”“书法家 ”等 ,但是 在大 多 数情况 下,“家”的 出 现 都 与 家庭 有直
接关系。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