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13
社会 · 2020 · 4
( 如涂尔干在 《 社会分工论 》 中做出的社会形态学判断 : 人口密度的增加
有助于分工的发展 ), 更塑造了新的人格类型 ( 犘犪狉犽犪狀犱犅狌狉 犵 犲狊狊 , 1925 :
40 )。 早期的芝加哥城市民族志研究特别关心研究对象作为人的主观
体验 : 当一个人离开原本生活的社区进入都市生活时 , 他的人格和秉性
发生了何种变化 。 帕克写道 ,“ 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 我们不能只是
泛泛地研究它的影响 , 比如体现在风俗和民德上的变化 。 我们需要去
设想它的主观面向 , 这些主观面向体现为人格的变化 ”( 犘犪狉犽 , 1928 :
887 )。 对于背井离乡来到都市中开启新生活的人而言 , 这种生活在边
缘的撕裂感并不仅仅是暂时的 , 而是持续的主观体验 , 甚至构成了一种
“ 边缘人 ” 的人格特征 。“ 这种文化的冲突发生在移民的心智之中 , 表现
为一种 ‘ 分裂的自我 ’, 一个旧的自我和一个新的自我 …… 他徘徊于原
本寄身的贫民窟的温暖和安全 , 以及现在身处的世界的残忍的自由之
间 …… 对于边缘人而言 , 这种危机是永久的 。 结果就是这种存在状态
变成了一种持久的人格类型 。”( 犘犪狉犽 , 1928 : 893 )
如果说 “ 陌生人 ” 这一理论原型体现了芝加哥学派思想的德国根
源 ,“ 边缘人 ” 相对于 “ 陌生人 ” 概念的改变则生动反映了其美国思想来
源 , 即实用主义 。 1 首先 ,“ 边缘人 ” 这一概念延续了实用主义对个体的
)
狆
预设 , 即个体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 狉狅犫犾犲犿狊狅犾狏犻狀 犵
的个体 。 帕克的前辈 、 芝加哥学派的精神领袖托马斯 ( 犠.犐.犜犺狅犿犪狊 )
在 1909 年出版的 《 社会起源 》( 犛狅狌狉犮犲犅狅狅犽 犳 狅狉犛狅犮犻犪犾犗狉犻 犵 犻狀狊 ) 一书
中即指出 , 社会变化可以从主体的 “ 关注 ”( 犪狋狋犲狀狋犻狅狀 ) 这一主观的维度
去研究 ( 犜犺狅犿犪狊 , 1923 : 17 )。 日常的习惯未被打断时 , 个体并不会关注
周边的社会环境 ; 当危机降临 , 日常的习惯无法继续时 , 个体则会调动
自身的 “ 关注 ”, 并发明新的行为模式去应对危机 。 在这个意义上 , 甚至
可以说是危机塑造了人的心灵 。 这种实用主义对个体的预设使帕克得
以将城市化的客观过程还原为边缘人遭遇的新旧经历相互冲突的 “ 危
机 ”( 犮狉犻狊犻狊 )( 犘犪狉犽 , 1928 : 893 ), 以及个体解决这一危机的一系列适应行
为 。 而这些危机对边缘人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影响着他的心灵
和人格 。
1. 关于芝加哥学派的实用主义理论根源的讨论 , 参见 犎犪狀狊犑狅犪狊.犘狉犪 犵 犿犪狋犻狊犿犪狀犱犛狅犮犻犪犾
犜犺犲狅狉 狔 一书第一章 “ 犘狉犪 犵 犿犪狋犻狊犿犻狀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犛狅犮犻狅犾狅 犵狔 ”。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