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104

市场化与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变迁 : 2005 — 2015

   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 , 随着客观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上升 ,
   民众感知到的结果不平等程度也在提高 , 而民众感知到的不平等程度
   越高 , 越可能产生不公平感 , 因此 , 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
       假设 1 : 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 , 感知到的结果不平等程度也越
   高 , 结果公平感则越低 。
       市场化改革不仅会影响民众感知到的结果不平等程度 , 也会影响
   民众所能接纳的不平等程度 , 这一点与社会主流分配原则随市场化改
   革的变迁有关 。 在现有文献中 , 研究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分配原则 :
   “ 平均主义 ” 和 “ 应得主义 ” 的分配原则 ( 犚犻狋狕犿犪狀犪狀犱犜狅犿犪狊犽狅狏犻犮
         ,
   犇犲狏犲 狔 1992 )。 平均主义原则认为资源应该平等或按需分配给社会成
   员 , 它往往与计划经济的分配制度相联系 , 是再分配制度得以维持的合
   法性基础 。 应得主义原则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所得应该与他的贡献和投
   入相一致 , 贡献越大 , 报酬应该越高 ( 孙明 , 2009 )。 还有研究发现 , 应得
   主义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被民众普遍接受 ,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不
   平等得以延续和再生产的合法性基础 ( 犑犪狊狊狅犪狀犱犚狅狊狊犻 , 1977 ; 犃犾狏犲狊犪狀犱
   犚狅狊狊犻 , 1978 )。 虽然从理论上看 , 平均主义原则和应得主义原则是韦伯
   意义上的两个理想类型 , 但在现实社会中 , 没有一个国家会严格按照这
   两种原则分配社会资源 。 总体而言 ,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
   高 , 民众往往越认可应得主义原则 , 并越不赞同平均主义原则 , 前文所
   述的对不同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比较研究以及对东欧前社会主义
   国家市场化改革前后的对比研究都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 犓犲犾犾犲 狔 犪狀犱
   犣犪 犵 狅狉狊犽犻 , 2005 ; 犑 犵 犲狉 , 2006 )。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表明 , 计划经济时期普
   遍实行的 “ 吃大锅饭 ” 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被逐渐打破 , 替代它的是与
   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应得主义分配原则 ( 孙明 , 2009 )。 从邓小平率先指
   出 “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 开始 , 到后来进一步提出 “ 让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再到最终确立 “ 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 ” 的分配原
   则 , 可以明显看出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社会主流分配观和公平观的
   变迁轨迹 。 我们认为 , 从平均主义公平观向应得主义公平观的变迁将
   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客观分配结果的不平等 , 甚至认为这种不平
   等是公平的 。 因此 ,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 民众认为可接纳的结
   果不平等程度也会提高 , 而可接纳的结果不平等程度越高 , 结果公平感


                                                               ·
                                                            9
                                                           · 7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