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99
社会 · 2020 · 1
际上揭示了不同评价主体的国家 — 社会现实意图 :“ 枢纽人 ” 形象的生
成 , 代表了一种 “ 国家化 ” 立场 , 亦即自上而下地借助边地汉人同化边
民 、 改造边疆社会的治理政策 ;“ 限界群 ” 形象的塑造 , 一方面表达了对
前者观点的质疑 , 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研究者对边地汉人审慎的批评 。
尽管在表述上有判然之别 , 但这并不能磨灭 “ 枢纽说 ” 和 “ 限界说 ” 对边
地汉人所怀有的共通的关怀与期待 。 不过 , 相对于 “ 枢纽说 ” 所展现出
来的那种应然性表述 ,“ 限界说 ” 显然倾向于从实然层面来检讨边地汉
人的社会历史地位 。
进一步说 , 两种相互矛盾的边地汉人形象不仅反映了民国时期汉
语知识精英有关边疆问题之认知角度的差异性 , 还引申出了近代中国
边疆治理中的一个结构性难题 : 如何看待边疆民族的 “ 国族化 ” ?结合
前述讨论可知 ,“ 枢纽论 ” 者主张以边地汉人为枢纽 ,“ 汉化 ” 边民 , 从而
造就文化上无差别的 “ 国民 ”;“ 限界论 ” 者尽管未对 “ 汉化边民 ” 这个目
标提出质疑 , 但主张采取更具包容性的方式 , 并对边地汉人能否承担这
一重任心存疑虑 。 这种学术上的分歧折射在行政层面 , 即以调和式的 、
“ 内外有别 ” 的形态予以呈现 : 一方面 , 在社会舆论场合 , 国民政府强调
“ 切实贯彻各民族一律平等之义 , 消除歧视边胞之谓 ”( 卞宗孟 、 赵公皎 ,
1940 ); 另一方面 , 在政府内部文件当中 , 则力主维护汉人在边疆之地
位 , 用以巩固中央在边疆之势力 。 5
六 、 结语
20 世纪 30 至 40 年代 , 正是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个高潮
( 接上页 ) 虽有数万 , 其足代表汉族文化者 , 不过十分之一 。 言行表现 , 多不能使蕃族发生景
慕 。 或且视汉族为鄙贱之人 , 呼为甲珠 ( 汉丐 )。 此改流三十年来 , 汉官不能治理蕃族 , 更不能
收同化功效之绝大原因也 。” 鉴于此 , 任乃强 ( 1942 : 111 ) 认为 , 欲发挥汉族固有之同化力 , 当
首先提高在康汉人之文化水准 。 同样 ,“ 限界群 ” 构建者对于边地汉人亦有着较为复杂的认
知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 在同一本著述当中 , 陈碧笙一方面将云南的汉人分为三类 , 即边地汉
官 、 小工商 、 汉人村寨的边地汉民 , 认为边地土司和边地人民对于边地汉人的心理 ,“ 不是轻视
便是害怕 , 不是怨恨就是猜疑 ”; 另一方面 , 他又与 “ 枢纽人 ” 形象塑造者一样 , 视边地汉人为中
心 :“ 与边地民族的复杂错综 、 分散阻隔 、 落后相对比 , 元代以来大量移入云南的汉族 , 在人口
上占有最大的多数 , 在地理上分布于全省精华富裕的区域 , 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上更处于绝对
有利的地位 , 而成为诸边地民族共同向慕追从的中心 。 基于生活上发展的要求 , 诸民族乃自
然而然的 , 或速或缓的加入此伟大的新汉族集团 , 而成为其新进份子之一 ”( 陈碧笙 , 1941 : 39 、 135 )。
5. 参见 《 拉铁摩尔呈蒋中正新疆省问题节略 》( 1941 年 8 月 28 日 ), 台北 “ 国史馆 ” 藏 , 全宗名
称 002 “ 蒋中正总统文物 ”, 数位典藏号 : 00202030000035014 。
·
·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