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35
社会 · 2020 · 1
于行动者本身的真切知识 ”( 沈原 , 2006 )。 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 ,
面对社会自组织机制发育程度与速度的各种差异 , 沈原 ( 2006 ) 将 “ 行
动 ” 转换到 “ 实践 ”, 引入社会改造的面向 , 提出了强干预与弱干预两种
不同的类型 。 本研究将采用社会学干预的研究方法 , 在社区建设驱动
城市空间有机更新的实践中就公共空间的问题展开讨论 。
2. 大栅栏的社区建设和院落调整
北京的城市更新在 2010 年以后逐步走向注重社会结构保护的有
机更新阶段 , 不仅追求在建筑样式上与历史风貌的接续 , 还保留原有社
会结构 , 动员原有居民主动参与旧城保护和地方性文化的再生产 。 位
于前门西南侧的大栅栏街区是北京旧城有机更新的试点之一 。 大栅栏
是在金中都至元大都的斜路两侧逐渐形成的聚居区 , 街区的院落以不
规则的四合院为主 , 并在北京工业化时期人口不断涌入的过程中沦为
多户混居的大杂院 , 目前面临房屋破旧不堪 、 厨卫设施缺乏 、 私搭滥建
严重和院落消失等问题 。 从社会结构来看 , 该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一
个底层的移民社区 。 目前的 3 万多常住人口中有一半是 20 世纪五六
十年代进入且目前已退休的工人及其难觅生计的后代 , 还有一半是做
小买卖的外地商贩 。 有条件的本地人早已经搬走 , 留下来的大多是经
济状况较不好的民众 。 他们靠每月 3 千多元的退休金生活 , 面临基础
设施条件差 、 住房狭窄 、 失业率高 、 医疗和养老等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以
及社会支持薄弱的生活困境 , 时刻想逃离在地生活却束手无策 。 2014
年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了社区建设团队 , 扎根在大栅栏街区 , 进行
社区建设驱动的城市有机更新实践 。 我们对居民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和
社会经济 、 社会组织及传统文化现状等多项调查 , 随后从社区社会组织
孵化 、 院落空间调整和传统文化创意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实践行动 。
院落调整是社区建设的行动之一 , 目的是要建立以原有居民为主
体的参与式院落有机更新模式 。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院落空间现状问题
和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 , 在与居民长期的互动中 , 形成了关于他们对公
共空间的认知及行动逻辑等各方面的知识 。 我们在大栅栏具体的院落
空间实践包括三个 , 一是 2015 年设计并开始施工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
器 , 坐落于三井胡同 43 号 , 另外两个是分别于 2015 年 、 2016 年开展的
院落空间调整的社会学强干预实践案例 , 即 犅犛 胡同 5犡 号和 犘犣 胡同
1犡 号 , 在试图改善采光 、 通风等室内居住环境和恢复院落风貌的同时 ,
·
· 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