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34

没有公众的公共空间 : 北京大栅栏院落调整中的国家与个人

   的 “ 死亡 ”。 为此 , 设计适合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以培育城市生活成为
   城市复兴的一个主要途径 。 就大栅栏这个北京的老旧街区而言 , 多户
   居民生活的四合院天然具有公共空间的特质 , 现在却被各种自建房以
   及堆物料塞满 。 同时 , 居民对院落空间的公共用途和院落生活持漠然
   或反对的态度 , 除了晾衣服 、 被子 , 他们不知道能在院子里做什么 , 也反
   对院内公厕 。 他们非常熟悉 , 但在院落生活中却相处得冷漠 、 紧张甚至
   有冲突 。 邻里之间只剩下点头之交 , 他们不会串门 , 不会相互借东西 ,
   更不会请邻居看门 , 甚至觉得这种互相不打交道的漠然已经很好了 。
   大栅栏的院落显然不是几户居民共用和有集体生活意义的公共空间 。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 : 为什么具有公共空间天然优势的院落并没有
   孵育出好的邻里关系和集体生活?我们认为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在一
   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他们对院落空间的认知和使用过程中的 , 那么 , 居民
   如何看待院落?他们定义的公共空间是什么?侵占院落空间的逻辑又
   是什么?在居民目前的行动逻辑之下 , 我们又要如何去重建他们的集
   体生活甚至是公共生活?
       ( 二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 , 本文将首先梳理公共空间及其重建的相关理论 , 指
   出公共空间除了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意义之外 , 还存在从产权出发的认
   知方式 。 相应的 , 公共空间重建除了社会交往的路径之外 , 还可以通过
   建立公共财产管理及使用规则来实现 。 就大栅栏来讲 , 居民对院落公
   共空间的认知是从产权的角度出发 , 他们认为院落是国家的 , 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将其占为己有 。 本文将详细论述院落如何成为国家
   空间 , 及其随后如何被私有化的历史过程 。 这个过程反映了居民缺乏
   公共意识以及由个人私利主导的行动逻辑 , 这也为 “ 国家 — 个人 ” 关系
   所建构 , 是居民对政府态度的直接反应 。 围绕 “ 公 — 私 ” 关系的调整和
   居民公共意识的培育 , 我们对两个院落公共空间调整进行了社会学强
   干预实践 , 分别实验了 “ 孵育社会生活 ” 与 “ 划分公私边界并建立公共空
   间使用规则 ” 这两个不同的公共重建路径 , 也相应得到不同的结果 。
       1. 社会学干预
       社会学干预是图海纳在行动社会学体系中提出的一套研究方法 ,
   即 “ 社会学家不再是社会生活之外在的旁观者 , 而是社会运动的积极参
   与者 。 只有通过能动的干预手段介入社会生活 , 社会学家才能形成关


                                                               ·
                                                            2
                                                           · 7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