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33
社会 · 2020 · 1
对于古代悲剧与近代悲剧的区别 , 黑格尔曾有一个著名的讲法 。
在他看来 , 古代悲剧以伦理的实体性为基础 , 近代悲剧则彰显人物的主
体性 。 古代的英雄 , 即便有其自身的情致 , 也与为其支柱的某种伦理力
量统合为一 。 而在近代悲剧中 , 人物自身独有的性格 ( 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 ) 和更
丰富的内心生活 , 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促使其行动 , 才造成了悲剧 。
在近代悲剧作家中 , 黑格尔 ( 1981 : 301-322 ) 盛赞莎士比亚 , 认为他刻
画人物的性格既丰满生动 、 引人入胜 , 又能冷静敏锐地观察描绘 , 在塑
造个性的同时 , 也让我们看到其完整的人性 。
不过 , 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更在于 , 他创造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
物 , 不只是其个人天才冲动的产物 , 也是他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英国和
欧洲后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感悟 , 是他站在现代世界的起点眺望所看到
的未来人们的形象 。 用泰纳 ( 1982 : 87-88 ) 的话说 , 莎士比亚 “ 自然而
然地懂得如何忘记自己 , 使自己渗透到描写的对象中去 ”, 所以他与自
己的时代和世界融为一体 。 他的作品 , 正像赫尔德 ( 1979 : 273-276 ) 赞
颂的那样 ,“ 是事件之书 、 世界天意之书在时代风暴中纷飞的散页 ”, 而
他本人 ,“ 不是诗人 , 是造物主 , 是世界历史 ”。
我们如果将莎士比亚的作品 , 置于他身处的时代与社会之中 , 就能
更深入地理解泰纳和赫尔德评价的含义 。 莎士比亚出生的那一年 , 伊
丽莎白一世登基未久 ; 他去世的那一年 , 伽利略前往罗马 , 面对教廷的
审问 , 大胆为自己的学说申辩 。 西方世界正处在中世纪与现代交替转
折的关键时刻 。 在英国 , 这一转折体现为伊丽莎白时期的都铎王朝将
传统的君主和贵族与财富地位都日益崛起的市民阶层联合在一起 。 在
亨利八世发动新教改革 、 脱离天主教的控制后 , 英国力图以封建君主为
核心 , 建立一个君主 、 贵族和市民联手共治的新国家 。 与沉重担负着教
会传统的欧洲大陆不同 , 英国社会各阶层自上而下 , 面貌为之一新 。 处
在中世纪与现代世界夹缝之中的都铎王朝 , 正是孕育莎士比亚的土壤 。
一方面 , 传统的封建君主和贵族想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 , 成为这个时
代新的领导者 , 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和道德 ; 另一方面 , 蓬勃上升的市民
阶层也大胆进取开拓 , 将自身的活力与矛盾都充分展现出来 ( 柯德维
尔 , 1981 : 453-456 )。 在这个英国文艺复兴的盛世 , 从基督教的重轭下
解脱出来了的人 , 得以充分彰显自身的力量与局限 。 莎士比亚正是要
在中世纪与现代这两个世界的夹缝和矛盾中 , 继承英国文化中重经验
6
· 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