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24
明清以来的市镇 :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因缘
“ 土豪劣绅 ” 的势力 。 这几项措施实际上中断了在此之前由地方名流参
与地方事务的自治实践 , 或者可以说剔除了士绅参与政治的合法渠
道 , 26 从而使得国家政权日趋走向 “ 正规化 ”, 虽然这一实践日后被证明
并非是行之有效的 ( 杜赞奇 , 2004 : 185 ; 孔斐力 , 2018 )。
士绅权力的衰落加速了地方人才的流失 , 地方的精英分子开始逃
离乡村 , 27 使得近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市镇遇到真正的危机 。 这就是费
孝通 ( 2015 : 295-303 ) 所说的 “ 落叶归根 ” 的社会有机循环被破坏的现
象 , 这些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最终变成了 “ 流落于东西文化之外的寄生
阶层 ”。 都市的兴起不仅吸引了这些乡村中的精英分子 , 也迫使大量农
民离开乡村 。 日本人田中忠夫 1929 年发表的 《 中国农民的离村问题 》
一文通过在 5 省 10 地 169 村搜集的资料显示 , 当时的平均离村率已经
达到 4.61% , 离村率最高的直隶盐山和山东沾化更高达 8.7% 以上 。
与 “ 农民离村 ” 现象对应的就是 “ 都市膨胀 ”, 城市人口的激增同时也引
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 行龙 , 2011 )。
都市的兴起是以乡村的衰落为代价的 , 市镇上不事生产的地主源
源不断地把地租和利息输往大城市 , 乡村的血液在枯竭 , 费孝通痛心地
把这一现象称为 “ 都市克乡村 ”( 费孝通 , 2015 : 257 )。 同时 ,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也对市镇的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 例如 , 据刘大钧
( 1939 : 28-29 ) 研究 , 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丝价的狂跌 , 在丝业发达的湖
州 , 农家纷纷放弃蚕桑 , 蚕桑与稻作的比例由先前的 7∶3 退为 3∶7 , 在
“ 湖州整个城 , 不及南浔半个镇 ” 的南浔镇 , 农户蚕桑的收入甚至降到只
有稻作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 28 另外 , 出于政权建设和战争准备
的需要 , 政府对于基层社会财力也采取了竭泽而渔的方式 。 例如 , 在华
北市镇上 , 原先为了收取牙税而创立的包税制度越来越显现出横征暴
26. 在一些由商会代表行政机构的地方 , 随着党政建设的全面推行 , 商人也逐渐退出了地方政
坛 ( 郑振满 , 2009 : 322-325 )。
27. 士绅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分化 , 固守传统特权的老地主士绅成为镇压农民运动的急先
锋 , 年轻一代则脱离了土地和乡村 , 到城市中去谋职 ( 费孝通 , 2006 : 130-131 )。
28. 茅盾 1932 年写作的小说 《 春蚕 》 就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发动的 “ 一 · 二八事变 ” 的背
景下讲述的有关于江南农村蚕桑业日渐破产的故事 。 农民老通宝一心盼望着蚕桑的丰收 , 没
想到当地的茧厂受到丝价和战乱的影响竟然没有开张 , 好不容易倒腾到无锡把茧子卖了 , 收
入还抵不上路上的川资和买桑叶时欠下的债 。 老通宝因此落下了病 , 在 《 秋收 》 中 , 更加惨痛
的经历 “ 便送了他一条命 ”。
7
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