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26
明清以来的市镇 :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因缘
就地城市化 , 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 “ 落脚点 ”。 因此 , 对于安 “ 家 ” 落
“ 户 ” 的考虑必定成为人们在人口城镇化阶段最重要的人生选择 ( 周飞
舟等 , 2018 )。 不可否认 , 现在中国的乡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
截至 2016 年底 , 中国共有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39862 个 , 这些乡 、 镇 、 公
所 、 街道 , 很多都是由原来的市集发展而来的 , 当然 , 其人口结构和产业
布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有的已经完全变成了城市 。 另外 , 村
庄也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 , 有些村庄变成了 “ 城中村 ” 或 “ 超级村 ”, 很多
村庄处于 “ 衰而未亡 ” 的状态 , 也有一些村庄走向了复兴 。 但在 “ 城乡中
国 ” 中 , 还有一批可能发展成为城乡之间过渡地带作为 “ 驿站 ” 性质的村
庄 , 它们是 “ 整个城乡中国的人口 、 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区域 ”,
这一类 “ 村庄 ” 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 刘守英 、 王一鸽 , 2018 )。 确实 ,
也许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说 , 市镇已经不存在了 , 但有关市镇的历史记忆
会一直延续在中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历程中 。 未来新出现的 “ 市镇 ”,
无论其具体形态如何 , 仍然会起到一个 “ 蓄水池 ” 的作用 ( 费孝通 , 1996 )。
本文对于明清以来市镇发展的历史考察 , 正是想要起到这样一种
沟通历史与当下的作用 , 并认为 “ 市镇 ” 传统仍然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城
乡社会的基本民情 。 中国社会学从刚刚起步时就十分关注对于市镇的
研究 ( 杨庆 , 1934 ; 林耀华 , 2000 ; 杨懋春 , 2001 ; 费孝通 , 2015 ), 从家
族 、 社区 、 日常生活 、 社会流动 、 基层治理等各个方面对相关的问题进行
了诸多讨论 , 但这个研究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遗忘了 。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到目前为止的城镇化研究 , 也更多的是从资源配置 、 要素
流动 、 产业发展等经济方面展开的 , 对于传统市镇和小城镇之间的历史
关联只有现象层面的描述 ( 费孝通 , 1985 ), 缺乏对于社会深层结构和
“ 社会底蕴 ” 的揭示 ( 渠敬东 , 2013 , 2015 ; 杨善华 、 孙飞宇 , 2015 ), 而对于
社会变迁中 “ 自发保存的那些具备相对稳定特征的 ‘ 恒常 ’” 进行研究恰
恰应该是社会学的职责所在 。 当然 , 这些 “ 恒常 ” 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
的 , 这就要求社会学研究能够 “ 重返历史视野 ”。
市镇处于城乡之间的中间地带 , 按照钱穆 ( 2001 : 190-215 ) 对于中
国社会 “ 城市 ”“ 乡镇 ”“ 山林 ” 和 “ 江湖 ” 的分类 , 明清以来的市镇正是其
中乡镇的典型 。 由于处在社会结构的中间位置 , 所以市镇就必然具有
一些中间色彩 。 从生产形态上来说 , 市镇是农业和工商业的连接点 , 是
勾连地方性市场和世界体系的关键 , 并越来越具有超层级 、 跨区域和金
9
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