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95

社会· 2019 · 4

   附于个人所属单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统分统配,整个社会中不存在
   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单位制实现社会管理和资源配置。
   在再分配经济体制下,单位制度成为城市分层的重要集体性机制和组
   织形态(刘平等, 2008 ),将非农就业人口划分在不同层级的社会结构
   中。单位制的特点是国家的高度控制和个体的绝对依附,单位几乎决
   定了城镇工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的市场转型初期是以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双轨制”时代(边燕杰、张文宏, 2001 )。改革开放
   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私营部门逐渐兴起,个体、私企、外企等新经
   济形式刺激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劳动合同制应运而生。
   在这一时期,统分统配的单位用工制度和自由聘用的劳动合同用工制
   度并存,并根据所有制部门的差异逐渐分割。这主要是因为国有部门
   并不完全对市场开放,单位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工作单位逐渐
   被称为“体制内”部门,成为一个边界清晰的共同体。而在非公有的私
   营经济部门,个体在市场机制的效率逻辑引导下就业和流动,形成“体
   制外”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非农劳动力开始拥有工作流动的自主
   选择权,一些体制内工作的个体抓住了经济转型的时机,为追求更高的
   经济效益选择“下海”,流动到私营经济部门就业。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市场经济转型进入加速期,市场机制逐
   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整个国家经济组织制度在经历了企事
   业单位改制后,整体意义上的单位制基本解体,体制内外实行全员劳动
   合同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市场转型过
   程导致制度约束的极大放松和市场力量的极大增长,整体社会流动性
   的提高使得个体可以通过评估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自行选择工作和流
   动途径:户籍制度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业户籍劳动力人口有了自
   由流动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市场开放和经济部门多样化在结
   构上为个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资源配置逐渐遵循市场规律,表现在
   教育、工龄等 人 力 资 本 的 收 入 回 报 逐 渐 提 高 ( 犕犲狀 犵犪狀犱犓犻犱犱 , 1997 ;
   犕犲狀 犵2012 )。整个社会呈现巨大的经济活力。
        ,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
   由于市场转型过程的渐进性特点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传统的单位
   制依然滞留在现有体制中;另一方面,市场转型中所有制结构演变和产

    · 1 8 8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