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79
社会· 2019 · 1
狊狅犮犻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犲狋犺狀狅 犵 狉犪 狆 犺犲狉狊 犫犲狋狑犲犲狀 犱犲 狆 犻犮狋犻狀 犵 狋犺犲 犻狀狋犲狀狊犲犾 狔 犳犻狉狊狋犺犪狀犱
犲狓 狆 犲狉犻犲狀犮犲狊 犪狀犱 狋犺犲狅狉犻狕犻狀 犵 狋犺犲犿 狊犻犿狌犾狋犪狀犲狅狌狊犾 狔 . 犜犺犻狊 狆 犪 狆 犲狉 狆 狉狅 狆 狅狊犲狊 犪
犺犻狊狋狅狉犻犮犪犾犪狊狑犲犾犾犪狊狋犺犲狅狉犲狋犻犮犪犾犪 狆狆 狉狅犪犮犺狋狅狌狀犱犲狉狊狋犪狀犱狋犺犻狊狉犲犮狌狉狉犻狀 犵狋犲狀狊犻狅狀.
犐狋犻狊犪狉 犵 狌犲犱狋犺犪狋狋犺犲狊狅犮犻犪犾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犲狉狊狅犳狊狅犿犲狏犲狉 狔犻犿 狆 狅狉狋犪狀狋犳犻犲犾犱狑狅狉犽
狋犺
犮狅狀犱狌犮狋犲犱犫犲狋狑犲犲狀狋犺犲犾犪狋犲19 犮犲狀狋狌狉 狔 犪狀犱狋犺犲犲狀犱狅犳狋犺犲犠犠犐犮狅狀犳犾犪狋犲犱犿狅狉犪犾
狏犻狊犻狅狀狊犻狀狋狅狋犺犲犻狉犲狋犺狀狅 犵 狉犪 狆 犺犻犮犪犾犻狀 狇 狌犻狉犻犲狊.犜犺犲狊犲犲犪狉犾 狔狉犲狊犲犪狉犮犺犲狉狊狊狅狌 犵 犺狋狅狌狋
犱犻狉犲犮狋狅犫狊犲狉狏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狋犺犲狊狅犮犻犪犾狑狅狉犾犱犫狌狋 , 犲犪犮犺犻狀犺犻狊狅狑狀狑犪 狔 狊 , 犿犪狀犪 犵 犲犱狋狅
犲 狆 犻狋狅犿犻狕犲狋犺犲犻狉狊狌犫 犼 犲犮狋犿犪狋狋犲狉狊犪狀犱 , 犱狌狉犻狀 犵 狋犺犲 狆 狉狅犮犲狊狊 , 狅犳犳犲狉犲犱犪狀犲狑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狅犳狊犲狀狋犻犿犲狀狋 狋犺犪狋 犪犱犱犲犱 犲狓 狆 犲狉犻犲狀狋犻犪犾 狏犪犾狅狉 狋狅 狋犺犲 狀狅狉犿犪狋犻狏犲 狊犲狀狊犻犫犻犾犻狋 狔
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狅犳狋犺犲犻狉狋犻犿犲狊.犜犺犲 犿狅狉犪犾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 狅犳狋犺犲 犲犪狉犾 狔犳犻犲犾犱狑狅狉犽
犲狀狉犻犮犺犲狊狅狌狉狌狀犱犲狉狊狋犪狀犱犻狀 犵狅犳狋犺犲狆 狉狅 犵 狉犲狊狊犻狏犲犿狅狉犪犾犻狋 狔 .犐狋犻狊狋犺犲狉犲犳狅狉犲犪狉 犵 狌犲犱
狋犺犪狋犪狊犲狉犻狅狌狊犲狓 狆 犾狅狉犪狋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犾犻狀犽犪 犵 犲狊犫犲狋狑犲犲狀狋犺犲犲犿 狆 犻狉犻犮犪犾狊狋狌犱 狔 , 狋犺犲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狅犳犳犲犲犾犻狀 犵 犪狀犱 狋犺犲 犿狅狉犪犾狉犲犳狅狉犿犪狋犻狅狀犻狊 犮狉狌犮犻犪犾犳狅狉狋犺犲 犮狉犻狋犻犮犪犾
犲狓犪犿犻狀犪狋犻狅狀 狅犳 狋犺犲 犲狓犻狊狋犻狀 犵 犽狀狅狑犾犲犱 犵 犲 犪犫狅狌狋 狋犺犲 犵 狉狅狑狋犺 狅犳 狊狅犮犻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犲狋犺狀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犪狊狑犲犾犾犪狊狋犺犲狆 狉狅 犵 狉犲狊狊犻狏犲犿狅狉犪犾犻狋 狔 犻狋狊犲犾犳.
犓犲 狔 狑狅狉犱狊 : 狊狅犮犻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犲狋犺狀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 犳犻犲犾犱狑狅狉犽 ,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狅犳犳犲犲犾犻狀 犵 , 犱犻狉犲犮狋
狅犫狊犲狉狏犪狋犻狅狀 , 犘狉狅 犵 狉犲狊狊犻狏犲犿狅狉犪犾犻狋 狔
一、社会学民族志的内在张力
什么是社会学的民族志( 狊狅犮犻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犲狋犺狀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这个问题显然要
通过理解什么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工作( 犳犻犲犾犱狑狅狉犽 )来解答。今天,社
会学的民族志实践已超过百年,研究者系统编写社会学民族志的导引性
著作也至少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至于中国社会学和社区民族志的密切关
系更是学界的通识。我们当然知道,社会学的田野工作是在特定的社会
情境中通过足够充分的在场观察,对图像、文本、实物(包括仪式场景)材
料的观察和搜集,以及不可或缺的深度访谈(例如生命史访谈)来理解研
究对象对行动和生活过程所赋予的意义( 犌狅犳犳犿犪狀 , 1989 ; 犎狌 犵 犺犲狊 , 2002 ;
犞犪狌 犵 犺犲狀 , 2009 : 690 )。社会学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经历了若干重要
的阶段,我们对其熟知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是二战后研究者努力的结果。
例如,“符 号 互 动 论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布 鲁 默 提 出 的 激 活 性 概 念
( 狊犲狀狊犻狋犻狕犻狀 犵 犮狅狀犮犲 狆 狋狊 )( 犅犾狌犿犲狉 , 1954 ),以及源自二战后芝加哥学派的“扎
)(
根理论”( 犌狉狅狌狀犱犲犱犜犺犲狅狉 狔 犌犾犪狊犲狉犪狀犱犛狋狉犪狌狊狊 , 1967 ; 犛狋狉犪狌狊狊犪狀犱犆狅狉犫犻狀 ,
1994 ),都和今天我们认识的社会学民族志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在“扎根
· 7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