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34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则表明, 70% 的受访者已经意识到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
“比较严重”。 65.7% 的受访者表示对环境问题“非常关心”和“比较关
心”,表示“完全不关心”的只占 3.1% 。 5
三是因为环境损害(风险)而引发的社会紧张与冲突日渐明显。缓
和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冲突,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在社会转型期,
劳动纠纷、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曾经是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
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权益意识觉醒,实际的环境损害,以
及可能发生环境问题的潜在风险也已然成为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
要原因,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从国家
公布的数据看,一段时间内,因环境污染上访的人次和批次都呈现增加
趋势。 1987 年,因 环 境 污 染 上 访 有 77673 人 次, 2000 年 则 已 达 到
139424 人 次。 2001-2010 年 找 不 到 统 计 数 据,到 2015 年 仍 有
104323 人次(参见图 2 )。有些上访是人数较多的成批上访, 1996 年
上访是 47714 批次, 2005 年达到 88237 批次。 2001-2010 年找不到
数据, 2015 年仍有 48010 批次。这其中,可能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原因,
实际的上访批次也许不止如此。
新世纪以来,一些因重大的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
动辄成千上万,影响广泛,引人注目。比如说, 2007 年福建厦门 犘犡 事
件; 2009 年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广东番禹垃圾
焚烧发电厂建设事件; 2011 年辽宁大连 犘犡 事件; 2012 年天津 犘犆 项目
事件、江苏启东日本王子纸业集团事件、四川什邡宏达钼铜有限公司事
件,等等。这些项目有些在环评阶段就引发了抗议冲突,如江苏启东事
件,有些是在项目建设期间引发了冲突,也有些项目是在建成运营之后
引发的冲突,包括大连 犘犡 事件等。有研究表明,从 2003 年到 2012 年
这十年间,经媒体披露的较大规模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 230 宗,在数量
上呈明显逐年上升态势, 2011 年一年就达到 58 起。 6 这种情形也可以从
环保部门负责人的言论中得到证实,并与其他形式冲突的下降形成对
照。据报道,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经指出:“在中国信访总量、集
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下降的情况下,环境
5. 洪大用 .2014. 公众环境意识的成长与局限[ 犑 ] . 绿叶( 4 ): 4-14.
6. 张萍、杨祖婵 .2015. 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简析[ 犑 ]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15 ( 2 ): 53-61.
· 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