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16

清代石仓阙氏的科举参与和文武之道


   的商人子弟选择捐纳和继续经商的多,也有一些选择投资教育和科举;
   但到了商业没落时期,只有那些注重教育的家庭较容易实现社会转型
   (郭娟娟、张喜琴, 2014 )。又如,徽州商人多信奉贾儒相通,即经商成就
   和科举功名可相互转化,因此有一些家庭采取“一张一弛,迭相为用”的
   策略———暂时放弃举业去经商,经商成功之后可以培养子代求取功名
   (唐力行, 1997 : 23 )。
       商人阶层对投资科举很有热情,但科举的风险也极高:获取功名不
   易,中式后入仕亦难。首先,科举考试竞争激烈,中式率极低。以文科
   举为例,取得 初 级 功 名 的 生 员, 97% 的 人 都 成 不 了 举 人, 2 而 举 人 中
   80% 的人都登不上科举金字塔的顶峰———进士。 3 可见,经济资本向文
   化资本的转换耗时长久。清代富商大阜潘氏从徽州移居苏州,历经五
   代方才真正实现向科举家族的转型(徐茂明, 2003 )。其次,清代的进士
   大部分都能担任官职,但举人就只有 1 / 3 能入仕为官,正途五贡入仕比
   例更低,生员则压根不具备为官资格。 4 随着捐纳制度的盛行,举人、进
   士的入仕难度进一步增大(何炳棣, 2013 : 57 ;李国祁等, 1975 : 26 )。
       为了多元化投资,降低文科举的投资风险,商人家族有时也会选择
   武科举。清朝大部分时期禁止文、武科举应试者互试(商衍鎏, 2004 :
   213 )。因此,在完成基础教育后,童生们就必须选择参与文科举还是武
   科举。清朝沿袭前代政策,实行文官治国的策略。武生员、武举人的社
   会地位和职业出路都较文生员、文举人为差。文进士、文举人和正途五
   贡始终占据一半以上的地方正印官职位, 5 而武官群体中,只有 1 / 5 是
   武科举出身,其余皆为行伍或杂途。 6 同时,武生员不得从军,“武生初
   不得挂名营伍,如滥收入伍,该营将弁并该学教官一并参处”(商衍鎏,


   2. 清代江南乡试、浙江乡试的单科录取率平均为 0.9% (生员考生数除以举人数,参见 犈犾犿犪狀 ,
   2000 : 661-662 )。考虑到重复参加考试的情况,乡试的累积通过率,即生员成为举人的比例,
   预计在 3% 左右。
   3. 明代会试的累积通过率大概是 25% (吴宣德, 2009 : 99 、 110 )。清代这一比例下降至 20% 以下。
   4. 进士朝考后授官,前列者用庶吉士约二成( 20% ),等第次者分别用主事(正六品)、知县(正
   七品)近八成( 80% )。而举人的主要出路则是在会试三次不中之后,通过大挑,获得知县以及
   州县教谕(正八品)和训导(从八品)这类教职(商衍鎏, 2004 : 121 、 159 )。
   5. 清代知府中正途出身的进士、举人与五贡占 65% ,捐纳与杂途占 35% ;知县中正途出身者
   占 73% ,捐纳与杂途者只占 27% (李国祁等, 1975 : 26 )。
   6. 通过对清代中前期 4000 名武官的履历片(秦国经, 1997 )进行统计,本文发现行伍出身者占
   51% ,武举出身者占 20% ,杂途占 29% 。

                                                          · 1 0 9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