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社会》 2018年第4期
P. 92
“佛王”与皇帝:清初以来滇缅边疆银矿业的兴衰与山区社会的族群动员
七年( 1812 )又废弃悉宜银厂旧硐,停止向各土司收取矿课。至道光二十
七年( 1847 )清算,耿马土司累计欠缴矿税银达 5800 两。嘉庆十六年
( 1811 )夏初,久旱不雨,募乃银厂的生产逐渐停顿下来,矿脉萎缩、开采成
本上升及物流不畅使物资供应停顿下来,整个矿山的开采、冶炼和物流
供应体系已经无法维持,大量矿工失去了粮食供应,生活陷入困境。不
少矿工加入了张辅国依据“五佛五经”村寨军事化体制组织起来的军队,
不断进攻坝区孟连土司辖地富庶的摆夷村寨,以获取粮食。
(五)山区粮食短缺与政治冲突
云南中南部与缅甸掸邦东北部毗连,气候与地理条件相似,当地民
众利用山区生态环境发展山区农业。根据水利条件,农地可分为相互
补充的河谷可灌溉梯田、坡地雷响田和山林轮歇地三种类别,当地人们
社会关系也与这样的农业生态环境相联系( 犕犪 , 2013犱 : 7-8 )。在 清
代,可灌溉的梯田用来种植水稻,山坡地和轮歇地主要种植旱稻和荞
麦,一些移居到此的人也种植玉米。由于河谷梯田存在海拔高差且修
建小型的灌溉水渠受限,加之河谷生态系统中海拔和气温的差异,沿山
坡分布的各村寨在耕作周期上产生了时间差。简单来说,在山区的河
谷农业生态系统中,位于低处的梯田的耕作季节要比高处早,水稻插秧
的时间早、成熟也早。这样,受河谷中水、热条件的影响,邻近村寨可以
根据插秧、收割的时间早晚互换劳动力,相互之间也形成了通婚关系和
亲属网络,这同时保障了基于互换关系的稳定的粮食共享体系。例如,
收割前几个月,当河谷低处的村寨存粮不足、粮食短缺时,就可以向山
坡高处村寨的亲戚们借粮,因为高处村寨的水稻栽插晚、收割也晚,尚
有一定量的存粮;等河谷低地的水稻收割之后,再将稻谷还给高处村
寨,以解决高处村寨粮食不足的问题。这样一种粮食与劳动力的互惠
机制,使村寨社会能够共同应对粮食不足时的危机,这样的“粮食流动
共同体”可以利用山地农业季候的时间差解决粮食储备不足的问题。
在一个不需要依赖现金和市场的社会生态与亲属体系中,不同村寨在
整体上维持着“粮食银行”的互惠机制,这样的社群关系也成为区域性
山区“五佛五经”共同体的基础。在张辅国及其继任者的推动下,各村
还建立了公共粮仓制度,各户按人头向村集体交存粮,供战争或饥荒时
救济或无息借贷,达到粮食共享的目的,以解决村落内部或者同一河谷
地区一些村寨存粮不足的问题。
· 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