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87
社会· 2017 · 5
编委会, 1991 : 5 )。 1 然而,传统生产方式潜力终究有限,很快就挖掘殆
尽。并且,随着生育率上升、医疗条件和水平的提高,同期西藏人口从
118 万增至 132.15 万(西藏党史研究室, 2005 : 9 ),加之国防和现代化
建设需要,此时西藏仍需大量调运粮食才能保证口粮供应。
在此形势下,根本性技术革新就成了西藏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71 年,国家正式启动冬小麦推广计划,期望以现代高产小麦品种大
规模替代传统青稞品种,从而实现粮食产量的高速增长。事实也如国
家所愿, 1971-1978 年间冬小麦在西藏从少有种植发展到占耕地面积
近 3 成,西藏粮食产量也从 29.49 万吨 增加到 50.50 万吨(强 小林,
2009 )。 1975 年,华国锋在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宣布,由于冬小麦
在高寒地区的大面积高产奇迹,西藏首次实现粮食自给。 2
为数众多的西藏当代史书籍和新闻宣传都对这段历史有着浓墨重
彩的记述,它被视为西藏现代化的开端,是改革开放前西藏治理的最大
成就(《当代中国的西藏》编委会, 1991 ;胡颂杰, 1995 ;徐平、郑堆, 2000 ;
多杰才旦、江村罗布, 2002 ;拉巴平措, 2005 )。这些记述都采用了“英明
决策和翻身农奴万众一心共铸伟大成就”的教科书式叙事框架,然而,
翻开原始档案,我们却会发现,最初藏族农民曾普遍抵制国家决策,并
因此导致冬小麦的推广举步维艰。令人困惑的是,短短两三年后,藏族
农民的态度居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从广泛抵制变成了坚决拥护并热
情高涨地参与其中。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藏民主动克服无数环境和生
产力限制的努力,原本难以在西藏生产的小麦才能在短时间内变成西
藏第二大粮食作物。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一 套 对 本 地 农 业 传 统 具 有 颠 覆 性 的 技 术
变迁为什么能 在 当 时 物 质 条 件 落 后、思 想 观 念 保 守 的 西 藏 快 速 实
现?在农民抵 制 新 技 术 时,国 家 采 取 了 哪 些 措 施 来 消 解 抵 制? 国
家又是如何塑造农民对 新 技 术 的 认 同 的? 本 文 希 望 通 过 运 用 一 手
的档案和口述 史 资 料 来 回 答 以 上 问 题,并 借 此 透 视 改 革 开 放 前 西
藏治理的内在机制。
1. 西藏统计年鉴在 1978 ~ 1985 年之后才有准确的各项统计数据,此前的数据只能从各类比
较权威的著作中寻找。
2. 参见《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在前进》,载《人民日报》 1975 年 9 月 9 日。
· 8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