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89

社会· 2017 · 5

   差、假装顺从、诽谤、暗中破坏等手段进行日常反抗。这种低姿态的反
   抗技术与农民的社会结构非常适合———农民阶级分散在农村中,缺乏
   正式的组织,他们的行动拖沓和逃跑等个体行动成千上万地累积起来,
   最终使政策无法推行。类似景象在同类研究中也反复呈现(斯科特,
   2001 , 2011 ; 犉狉犪狀犽犲犾 , 1971 ; 犉犻狋狕 狆 犪狋狉犻犮犽 , 1995 )。
       综上所述,第三世界农业技术变迁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国家颁布强
   制命令,还取决于国家运用何种方式消解可能出现的农民抵制。现有
   研究之不足在于:一方面,关于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的研究较少关注国家
   与农民的互动,往往将其视作国家单方面行为的结果;另一方面,虽然
   两者互动是绿色革命研究的重点,但它们更多探讨的是农民抵制国家
   的能动性,而较少讨论国家化解农民抵制的策略性(因为这类现象在其
   研究对象中很少见)。本文则希望在对西藏冬小麦推广的研究中,探讨
   面对农民抵制时“国家的策略性”。具体来说, 20 世纪 70 年代西藏冬
   小麦推广的实现,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国家拥有下达推广新技术
   “强制命令”的权力,包括对农业生产的充分介入,推行政策的组织能力
   等。人民公社体制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经济学家已经揭示的。第二,
   当农民抵制新技术时,国家怎样消解抵制?面对“保守”的农民,国家又
   如何改变他们的观念,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认同和主动热情?
       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回到历史中寻找线索。回望 20 世纪六七十年
   代,当时中国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断的政治运动。毛泽东一直相信,产生
   于政治运动的热情能应用于推动经济发展(裴宜理, 2001 : 27 ),相应地,
   “抓革命、促生产”也是贯穿“文革”始终的纲领性口号。具体到农业发
   展,张乐天( 2005 : 232-233 )曾指出:“公社的种植技术引进带着那个时
   代所特有的强烈政治色彩,如果上级想推广某项技术,这一意图在付诸
   实施的过程中会变成一项‘政治任务’。”
       已有不少研究探讨政治运动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具体效用,大致
   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在土改中,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运动使中共
   成功介入农村社会,将延续数千年的“外来政权 狏狊. 本地农民”的二元
   划分变成“中共领导劳苦大众 狏狊. 少数阶级敌人”的对立结构,有效消
   解了农民对革命的懈怠、担忧和不配合,实现了动员(何高潮, 1997 ;纪
   保宁, 1998 ;李里峰, 2008 ;李放春, 2010 ; 犛犺狌犲 , 1980 )。第二,政治运动
   能改造民众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这种热情不仅能用于战

    · 8 2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