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08
国家的策略性:农业技术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需要补充的是,这样的世界观改造也是有问题的。观念的颠覆性
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巧妙运用上。新世界观的
基石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依然是对神秘力量的绝对崇拜,只
是崇拜对象变了(王力雄, 1999 )。世界观改造的目标本应是从唯心主
义到唯物主义,事实却是绕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唯心主义。这留下了诸
多隐患,一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冬小麦的盲目扩种中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二是当英雄逝去之后,曾经坚定的信仰迅速烟消云散。
80 年代,又没人敢杀虫了。大家都说:“现在农场没了,
毛主席不在了,再杀就得自己扛了。”( 犌犇 , 2012.8 ,林周县)
六、小结与讨论
1951 年之后,西藏治理成为世界焦点,国内外各类研究文献层出不
穷。然而,不论持何种态度,有关改革开放前西藏治理的文献大多只关
注宏观的政策变迁,很少探讨具体事件的内在机制。这就使我们对西藏
治理的理解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意识形态影响外,这一现象
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研究框架上,现有研究多将西藏治理视为国
家的单方面行为,很少考虑国家与藏族的多重互动;二是由于本文注释 5
指出的原因,西藏治理的具体档案非常缺乏,某种程度上只能是宏大叙
事。
因此,基于难得的一手资料,本文希望重新阐释 20 世纪 70 年代冬
小麦推广的这段历史,借此透视改革开放前西藏治理的内在逻辑。本
文以“国家的策略性”为切入点,研究发现,西藏冬小麦推广的成功不仅
依赖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强制命令,更依赖于国家在政治运动中的一
系列灵活策略。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策略虽然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的,
但是它们能发挥实效也是基于国家对相应物质基础的巧妙运用。
在理论上,现有当代西藏治理研究的分析框架大多只有国家一个
行动者。这样一来,治理研究就被简化成了单方面的国家政策分析,因
而往往也就难以充分阐释西藏治理的复杂性。本文贡献在于,将藏族
农民作为主动行动者纳入治理分析,构架起了强调国家与藏族民众互
动的统一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不仅可以用于本文,也能用以分析其他
对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中国的西藏治理。
运用这一框架,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理解藏族民
· 1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