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45
社会· 2017 · 4
占的比例也相应发生变化。近代以来,一方面,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国
际市场对棉布、丝绸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发
生变动,土地价格大幅上涨,资本价格即利息率下降(王玉茹, 1995 ),农业
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小农经济生产商品化。在江南地区,棉花、桑蚕、
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出现“桑蚕压倒稻作”“棉作压倒
稻作”的势头。在上海周围的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在
江苏南通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李文治, 1957 : 418-422 )。江
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棉纺中心和丝绸中心。农户过去以“耕”为主,农
业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织”只是家庭的内职之事,是农户维持生计的补
充手段。“以织助耕”“以桑佐穑”,纺织业作为副业居于次要地位。因
此,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是家庭劳动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女性在生产
劳动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彭泽益, 1987 )。随着桑蚕业、棉纺织业的劳
动生产率和劳动收益逐渐高于田地农作,桑蚕业、棉纺织业等家庭手工
业创造的收入超过农业,由副业向主业转变,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史建云, 1987 )。江南地区桑蚕业、棉纺织业等适合女性劳动的工作机会
增加,女性劳 动 参 与 率 提 高,为 家 庭 带 来 了 更 多 的 经 济 贡 献 ( 犎狌犪狀 犵 ,
1990 ; 犑狅犺狀狊狅狀 , 犲狋犪犾. , 1987 )。有资料记载,江苏松江的女子“乡村纺织,
尤尚 精 敏,农 暇 之 时,所 出 布 匹 日 以 万 计。以 织 助 耕,女 红 有 力 焉”
( 李文治, 1957 : 101 )。“低下之区,遍栽稻麦;高埠之外,广植木棉。男子
尽力于耕耘,女子服动于纺织。……诚能于各家隙地多植桑株,秋冬之
际以纺纱为生,春夏之交以养蚕为业,外无游手之农,内无闲坐之女”(李
文治, 1957 : 102 )。在江南地区,乡村妇女通过从事以桑蚕和棉纺织为主
的家庭手工业,为家庭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因而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李伯重, 2003 )。
从地理空间来看,近代我国北方小农经济依然以土地耕作为主。
尽管在近代商业化的冲击下,农户改种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等,
但仍以耕地生产为主。小农家庭的经济结构之所以在南北地区存在较
大的差异,主要与气候、地势、土壤、河流等自然禀赋有关。华北平原地
区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秋高温多雨,春季
干旱少雨。全区 0℃ 以上积温为 4500 — 5500℃ , 10℃ 以上活动积温
为 3800 — 4900 ℃ ,年无霜期 200 — 220 天,可保证基本农作物两年三
· 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