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43

社会· 2017 · 4

   铁”)在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进行的农村实态惯行调查资料,试图从基
   于不同地区地理禀赋的家庭经济结构出发,对我国传统乡村社会小农
   家庭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地域差异的根源加以解释。

       二、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小农经济及女性劳动参与

       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生产模式,以家庭为
   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具有生产规模小、独立分散、精耕细作、自给自
   足、农副结合等特征(傅筑夫, 1981 ;叶茂等, 1993 ;李根蟠, 1998 )。小农
   经济模式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
   到个体家庭的形成(李根蟠, 1998 )。 3 在新石器时期农业产生之初,农
   业生产主要采用以部落为生产单位的集体耕作方式。在原始社会末
   期,个体家庭的分散劳动和独立经济开始萌芽。 4 到夏、商、西周时期,
   以小农经济为基本形态的生产方式已经普遍存在(李根蟠, 1998 )。随
   着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大量应用,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个体
   生产活动进一步发展,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迅速瓦解,小农家庭作为劳
   动生产组织应运而生。此外,小农经济的确立除了与生产力发展高度
   相关外,也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密切相关。例如,春秋时期鲁国
   “初税亩”政策的实施使土地所有制度发生改变,土地逐步从国有向私
   有转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使农民进一步成为独立的小生产者
   (林甘泉, 1963 )。另外,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强化也与商鞅变法时期确立
   的分家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增强国力,秦
   国一方面实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等政策,另一方面采取鼓励农
   户分家的措施,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
   同室内息者为禁”。 5 这些措施将成熟的小家庭从父子兄弟大家庭中分
   离出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庭数量迅速增长。此后,汉武帝颁发推


   3. 关于小农经济的起源,学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使一
   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由此形成(洪煜, 1994 )。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体
   家庭的分散劳动和独立经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钟振, 1982 ;李根蟠, 1998 )。总体而
   言,自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普遍模式。
   4. 相关考古研究表明,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小型住房遗址中,已存在独立的生产工具和粮
   食等(李根蟠, 1998 )。
   5. 《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十八。


    · 3 6 ·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