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20
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
任更有可能在本科毕业后就马上工作,而更多优秀(比如说认知能力和
非认知能力更高)的非贫困大学生由于没有这一现实的压力而选择继
续读研,那么,实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非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大学生的能
力差距就会变得不明显。因此,在表 7 用 犔狅 犵 犻狋 模型估计了大学生本
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可能性。从第一个主效应模型(模型 1 )可以
看出,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后,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
接工作的可能性并没有显著差别。而个人的认知能力越强(标准化高
考成绩越高),就越有可能继续读研,但非认知能力并不会对毕业去向
的选择产生明显的偏向作用。接下来的“交互效应模型”(模型 2 、模型
3 和模型 4 )则进一步显示,贫困和个人能力的交互项均不显著,说明并
不是由于选择效应(更多能力强的贫困大学生或更少能力强的非贫困
大学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使得在工作样本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
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更小。
六、结论和启示
长久以来,社会学家一直对高等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平等的均衡器
( 犲 狇 狌犪犾犻狕犲狉 )的作用深信不疑。但在实际解释所谓的“大学效应”的过程
中,我们要么将其归因于高等教育对学生的高度选择性,要么认为大学
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符号效应,而大学本身作为
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对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却很少被提及或证
实。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回对大学教育过程本身作
用的思考上来。这是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必要补充,也有助于加深我们
对高等教育对社会平等影响机制的理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非认知能力对于其在
,
劳动力市场的表现有显著的影响 ( 犌狅犾犱狊犿犻狋犺 , 犞犲狌犿犪狀犱犇犪狉犻狋 狔1997 ;
犅狅狑犾犲狊 , 犌犻狀狋犻狊犪狀犱 犗狊犫狅狉狀犲 , 2001 ; 犎犲犮犽犿犪狀犪狀犱 犚狌犫犻狀狊狋犲犻狀 , 2001 ;
犎犲犮犽犿犪狀 , 犛狋犻狓狉狌犱犪狀犱犝狉狕狌犪 , 2006 )。本文的分析结果也证实,即便在
同质性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非认知能力的差异也超越了家庭背景,成
为对收入最为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考察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
人在非认知能力上的差距,以及这一差距在大学期间变化的趋势,对于
帮助我们理解高等教育对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就变得非常必要。
· 1 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