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22
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
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五期数据和个人增长曲线模型,
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大学四年的教育过程逐步缩小了贫困大学生与其
他普通大学生之间在非认知能力上的差距。这一平等化的过程使贫困
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初职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效
应从绝对数值来看并不太大,但由于会影响工作收入的先赋性因素(如
家庭出身)本身无法改变,且这一筛选过程早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完成,
因此,大学教育在短短四年中对于关键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可以被看
做高等教育能“改变命运”的直接证据。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的是,在大
学期间,贫困大学生在学业成绩、荣誉获得、社团活动参与、入党、实习
兼职等方面的表现都要比非贫困大学生更为优秀,而由于这些活动均
与非认知能力的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这或许有可能提供了一个有效
机制帮助他们克服家庭出身方面的劣势,并最终消除他们与其他家庭
出身较好的大学生在个人能力和在之后的劳动力市场表现上的差距。
简而言之,本文的发现驳斥了所谓的“读书无用论”,证明了上大学依然
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读大学是否有用?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作为
研究者,我们需要问,大学到底对谁更有用,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研
究者早就发现,上大学的效应对于具有不同的上大学倾向的人群是不
同的,但他们比较的主要是上大学对于那些上了大学和没上大学的人
的差 别 效 应 11 ( 犎犲犮犽犿犪狀犪狀犱犔犻 , 2004 ; 犅狉犪狀犱犪狀犱 犡犻犲 , 2010 ; 犎狅狌狋 ,
2012 )。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即便是对于所有上了大学的人,
大学的作用依然是因人而异的。具体来说,对于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来
说,大学教育对于学生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要更大。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本可以从高等教育中获益更多的人,如家庭贫困或农村户口的人,
却恰恰最容易在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自愿或不自愿的退出 ( 犛犺犻 , 犲狋犪犾. ,
2015 ),这值得引起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和深思。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李从松 .2002 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犑 ] . 青年研究 ( 2 ): 5-9.
11. 即 犪狏犲狉犪 犵 犲狋狉犲犪狋犿犲狀狋犲犳犳犲犮狋狅犳狋犺犲狋狉犲犪狋犲犱 ( 犃犜犜 )与 犪狏犲狉犪 犵 犲犲犳犳犲犮狋犳狅狉狋犺犲狌狀狋狉犲犪狋犲犱 ( 犃犜犝 )
的差别。
· 1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