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17年第2期
P. 20

罚似然图模型与社会网络测量


   后,图 2 仍然保留了基本相同的网络结构,编号 17 和编号 18 通过编号
   16 与其他成员相关联。但与图 1 不同的是,编号 1 、编号 8 和编号 16
   处在网络桥的位置,而编号 9 不再作为网络桥,而是成了第一网络子群
   的成员。在弗里曼( 犉狉犲犲犿犪狀 , 2003 )的元分析中,编号 8 的分组其实存
   有争议, 21 个方法中有 4 个将其判定为第二分组,另有 7 个方法无法
   处理编号 8 只能将其剔除。从原始数据来看,编号 9 所参与的 4 次活
   动均是这个群体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因此,关于编号 9 的网络地位,
   忽略技术问题(由于观测数太少而导致估计不稳定),可能的推论有两
   个:编号为 9 的妇女是从众的边缘成员或者重大事件才出席的核心人
   物。选择何种推论取决于对活动信息的了解而不能仅依赖于网络指
   标。遗憾的是,原始数据缺乏相关信息。

























                  图 2 :控制聚会规模以后的网络关联( 犇犌犌 )

       (二)多组罚似然图模型
       若协变量为类别变量,则观测样本可能来自不同的子总体,那么有两
   种策略:一是用不加罚的方式将协变量引入模型,此时估计得到的是一个
   总体网络,消除了不同类别之间的异质性;二是对子总体分别建模,从而得
   到多个网络,该方式的缺点在于无法进一步分析网络之间的共性。
       除了来自不同子总体的样本之外,在时点观测数据中往往需要假
   设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在一个随时点变化的观测中,存在一个公共的网

                                                           · 1 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