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35
社会· 2017 · 1
这些界限都不是开头便存在的,只是由于发展和教育才逐渐
形成的。( 犉狉犲狌犱 , 1984犪 : 161 )
然而,与这一成年状态相比,在接受文明的一系列极为复杂而又痛
苦的规训之前,儿童在性方面的特征恰好相反。
小孩子不受这些界限的拘束:他本不知道人兽之间有很
大的区别,只是到了年龄稍长时,才自命高于其他动物之上;
他在生活的开始,对粪便并没有厌恶的表示,只是因受教育的
影响,才逐渐有厌恶之感;他最初对于性的区别,也不特别重
视,反而以为男女的生殖器都有同样的构造;他的最早期的性
欲和好奇心,都以自己最亲近的人或因其他理由而以自己最
喜爱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或保姆为目标;最后,我们在
他身上还可看见另一特性,这个特性在后来恋爱关系达到高
度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出来———这就是说,他不仅在生殖器上
求快感,而且以为身体的其他许多部分也可有同样的感觉而
产生相类似的快感,因此和生殖器有相同的功用。所以,我们
可以说孩子是多形性反常,即使我们在他的身体上仅发现这
些冲动的痕迹,那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比后来生活的性活动较
欠强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育立即强有力地阻止了儿童一
切的性的表现。( 犉狉犲狌犱 , 1984犪 : 161162 )
所以,所谓多形性反常,首先意味着儿童期无规训的和自由的满足
方式;由此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性和性满足是对于儿童期的人体性潜能
的非自然性限制:成年人的性欲是一种文化现象,所谓狭义上的生殖之
性。不过,我们还必须再仔细来讨论这一多形态的性反常:这个时候的
儿童,尚无法区分何谓高低、圣俗、洁净肮脏等作为社会学经典主题的
分类,即还没有社会性,没有羞耻感,也没有罪恶感;这是一种无知的状
态。不过,这也是一种最为快乐的状态: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尽管无
比软弱,但是由于受到了父母的强大保护,体会不到严峻的社会现实,
所接触到的只有快乐的原则,而这个快乐的原则又是以极为分散、无中
心的状态呈现出来的。
所以,弗洛伊德在这里的治疗技术,以释梦为例,实际上展现出来
的是一整套精神分析式的现象学还原。弗洛伊德的分析结果是:
第一,梦的倒退作用( 狋犺犲狉犲 犵 狉犲狊狊犻狅狀犻狀犱狉犲犪犿狊 )不仅是形
·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