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03
社会· 2017 · 1
用于阶级分析的社会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日益退却的社会学经典
阶级分析方法究竟还有多大的效用?
阶级分析尤其是工人阶级研究到现在是否还有意义的确值得审
议。韦伯以后的很多社会学家把阶级分析视为日益失效的宏大理论;
但是,也有 不 少 学 者 继 续 沿 用 阶 级 分 析 路 径 提 出 了 新 的 阶 级 界 定
(如克朗普顿, 2011 ;赖特, 2011 ;克博, 2012 ;李路路等, 2012 )。这些界
定仍然采用 阶 级 结 构、地 位 与 集 体 行 动 的 视 角,大 体 分 属 克 朗 普 顿
( 2011 : 26 )所列举的三类视角和定义:一是作为结构化的社会不平等的
阶级;二是作为声望、地位、文化或“生活方式”的阶级;三是作为实际的
或潜在的社会和政治行动者的阶级。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人
阶级的中产化以及社会中间阶级数量的日益庞大,前两种视角的效用
会逐渐衰退,但第三类视角的意义却不一定会同步衰减。研究者更应
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数量庞大的工人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继续作为集体
行动者意义上的阶级,扮演社会变迁的推动力量?还是会完全分化,与
性别、种族、宗教、地域、国籍等因素结合而汇入针对各种具体社会问题
的新社会运动,不再是一种具有独特政治诉求的社会力量,不再是一个
可在行动潜力上加以识别的群体(克里西等, 2006 ;卢日金内等, 2009 )?
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两类相对立的意见。一类意见认为后工业社会
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随着新中产阶级、技术与知识阶层
的兴起,工人阶级逐渐碎片化,由于普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再具
备发起大 规 模 激 进 集 体 行 动 的 可 能 ( 犆犾犪狉犽犪狀犱犔犻 狆 狊犲狋 , 1991 ; 犆犾犪狉犽 ,
犲狋犪犾. , 1993 )。因此,即使是从集体行动者角度进行的阶级分析和工
人阶级分析也已经失去潜力。另一类意见则强调:不能认为阶级一旦
形成便成了 地 质 构 造,阶 级 始 终 处 于 再 生 产 的 过 程 之 中 ( 犜犺犲狉犫狅狉狀 ,
1983 ;特纳等, 2005 ;克朗普顿, 2011 : 82 )。而且,无论在马克思还是韦
伯的阶级理论中,现代阶级都是关系性的(只不过前者强调生产关系,
后者强调市场关系),阶级概念也是关系性的,适用于对阶级间关系的
动态考察,而非用来描述不平等、职业、地位或声望等静态等级结构。
所以,观察和分析阶级是否形成以及如何形成、是否成为社会和政治的
行动者,要看一个阶级与其他政治社会力量是如何互动的。就工人阶
级而言,与其相伴随出现的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自由资本主义
市场的扩张,因此,关于工人阶级的研究也就需要从工人、国家、资本三
· 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