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78

市场转型、教育分流与中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 1977-2008 )


   负得起收费,就可以获取这种资源。因此,重点中学和课外补习班的背
   后实则是两种制度的较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两组共四个假设来检
   验这一猜想。
       使用 2008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梅尔模型,本研究对
   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城乡高等教育不平等并非由高中阶
   段形成,而主要肇始于初中升学阶段和高中升学阶段。另外,本文发
   现,在所有中学候选人和大学候选人中,市场转型的最大受益者是就读
   于非重点初中的城镇子弟,正是这一群体相对于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
   农村子弟升学优势的显著提高,急剧扩大了高中阶段城乡子弟间入学
   机会的不平等,进而造成在后续升学阶段虽然高等教育一再扩招,城乡
   居民间大学入学机会的差距却不断扩大。相反,就读于重点初中和重
   点高中的城乡子弟升学机会的基本格局,在市场转型以后并未显著改
   变。因此,本文认为,重点学校制度确实可以较好地庇护农村子弟,免
   于市场化对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撕裂。另外,在高中阶段,即便那些就读
   于非重点学校的城乡子弟间升学机会的不平等在市场转型以后也并未
   显著加剧,这一点与本文的假设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课外补习班市
   场”并不足以弥补城乡子弟在初中阶段教育分层后引起的高中学习能
   力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更长,
   因而减少了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时间,降低了体制外教育市场的影响
   所致。
       因此,在教育的逐级进阶过程中,我们必须对由初中升高中引起的
   城乡教育不平等引起重视,特别是在“课外补习班市场”日益壮大,并为
   大众普遍认可的情势下,优质的师资与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将愈加密集,
   那些既没有足够的智力进入重点中学,又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优质师
   资的弱势阶层子弟,将很容易被排斥在大学乃至现代化结构之外。更
   为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课外补习班市场”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区,极少
   分布在郊区或农村,因此,它以一种结构性排斥的方式降低了农村子弟
   享受这一体制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可能结构性地改变他们
   在未来的教育攀爬路径。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日益普及、小学升初
   中日益饱和的情势下,农村子弟在高中入学机会上面临的这一处境将
   更加明显。
       所以,本文认为,要想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必须从缩小

                                                          · 1 7 1 ·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